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又到关键时刻!鲍威尔会给 “败家” 的耶伦兜底吗?

摘要:2024 年美股看耶伦和鲍威尔两大经济权臣脸色。

1)2023 年美国经济数据基悉数出炉,除了财政赤字之前,2023 年可以说是完美落幕,居民部门最为健康,企业库存基本清理完毕、减支进度也已经告终。

2)而 2024 年从趋势上来看,被动性的财政扩张还没有看到终点,低配版的财政扩张仍有继续可能,美国经济 2024 年整体是软着陆的预期。

3)2024 年,资本市场上,由基本面这个地心引力作为保证,如果有调整的话,更多是机会。而调整力度大小,关键是关注耶伦(债券融资规模)和鲍威尔(降息节奏,以及量缩调整)两位经济权臣共振,带出来的流动性节奏。

而对于眼下的美股,要么选基本面超强性价比合理的公司,要么就观望等待调整机会,切忌踩上估值较高/合理,但基本面向下的公司,诸如本财报季的特斯拉和英特尔。

4)本周是宏观和微观交织的大周。个股上苹果、微软、亚马逊、Meta、谷歌互联网五大巨头齐上阵接受市场检验,不仅要关注当期业绩,也要关注他们对一季度的展望和判断。

另外宏观上,周四会有美联储新一次的议息会议,重点关注对于后续降息的展望、中小银行流动性工具续期的决策,以及对后续量化紧缩步伐调整的新表述。

以下是详细内容:

截止上周末,2023 年美国经济数据基本悉数出炉,至此,除了政府财政扩张带来的额赤字率节节攀升之外,关键数据四季度 GDP 增长拉动贡献分布、居民收支以及 PCE 物价指数等角度,2023 年美国经济称得上是完美收官。

一、企业去库存结束

我们知道,2022 年美国经济相对低迷的一个很大问题是因为内需当中的企业层面的内需出了问题。而企业需求一般体现为三大方面——a) 加库存;b) 企业资本开支;c)企业招人。

2022 美国的企业需求在这三大方面整体性处于减库存、降低资本开支和裁员的趋势当中,而居民内需尤其是服务需求持续强劲,而政府需求则相对稳定。

但经过 2023 年一年的调整,在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下,企业去库存基本告终,居民需求仍然强劲,到了四季度,美国驱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都稳健的处在贡献增量,已没有了拖累因素。

而四季度居民需求支撑力再超预期,推动美国实际 GDP 增长 3.3%,再次超过了市场大约 2.5% 左右的市场预期。这种增长趋势下,多数机构都要重新上调对于美国 2024 年上半年 0.5% 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了。

到 2023 年底,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企业需求已经出坑:结合产能利用率来看企业库存投入,可以看到企业去库存阶段结束,但高息之下加库存并未开始,库存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是不再拖累,但从拉动 GDP 的角度,目前的贡献很少。

而企业资本开支上,拜登经济学三大产业法案刺激的制造业回流下建筑业 + 创新驱动下的知识产权(IP)投入是超越周期的私人固定资产投资增量压舱石。

周期性固定资产投入当中,住宅投资三季度已经触底转正,四季度设备投资也进入转正状态,至此,企业 “过冬” 状态基本结束。

但同样一个很明显的情况是,企业资本投入在居民坚挺内需消耗社会产出品的情况下结束了冬眠,但高息压力仍在,目前的企业投资增长仍然孱弱,因此私人固定资产投入带来的 GDP 增长拉动也只有 0.4%。

二、消费火力仍旺,高就业是关键

居民内需角度,由于 11 月消费回归,12 月社零旺盛,从新增的信息来看,12 月最终的居民消费比社零体现的更为强劲。

从收入开源来看,居民总收入增长相对稳定,12 月消费的增长主要是靠储蓄的挤压,12 月总收入当中,流向储蓄的占比再降到 4% 以下。

那么,到底是因为疫情时候的余粮仍在,不需要过多当期收入流入储蓄?是因为居民安全感太足,储蓄率结构性下行?还是全社会新增的居民收入中,多数流入了边际消费意愿更强的低收入群体当中?

目前答案还很难说清楚,但今年一年下来,似乎美国居民 4% 左右的储蓄已经成了疫后的新常态,远远低于疫情前 6-8% 的水平,储蓄率的下降,消费率的拉升,进一步助推了美国经济的内循环。

一个尤其值得注意的地方是,相比于高息之下,财政付息压力大幅攀升,居民部门利息支付金额在高息之下连续三个月已不再增长,或许说这一波居民消费的繁荣,手中充足的余量(以前积累的家底)以及充足的现金流(当期收入),并没有透支明天的钱,居民资产负债表非常健康。

三、所有的压力都转给了联邦政府

可以看到,美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高实际经济增长的时候,一般对应较低的赤字率,而低经济增长对应较高的赤字率。

而从 2022 年开始,似乎低赤字&低增长、高赤字&高增长的同频性经济增长模式上来了,而结果就是四季度原本市场预期的赤字缩减并未发生,四季度(美国财政新财年第一季)剔利息支付的赤字率再度小幅拉升,从 4.2% 拉升到了 4.3%。含利率支付的财政赤字率拉到了 7.7%,再次向 8% 看齐。

四、美联储和财政部是否会送大礼包?

当前来看,决定接下来经济增长摆幅的仍然是财政扩张(产业刺激实现赤字向实体产业转移,最终进入居民口袋、社保医疗等刚性支出实现赤字向居民转移)下,居民内需对经济的边际支撑作用。

居民内需,在储蓄率已经低位,很难进一步挤压消费份额的情况下,主要还是看居民开源上的空间,也就是从就业人数和时薪增速两个维度来观察:

a. 当前 1.4 个空岗只对应一个正在找工作的失业人头,高于疫情前的 1.2,仍然处在相对紧缺的状态;而且从岗位需求分布来看,主要是医疗和社会救助等需求刚性,仍然会是一个逐步缓解的过程。

b. 目前从时薪增速来看,薪资增速趋势也还不错;

所以,迈入 2024 年,现在的基准情景是明确的软着陆,甚至已经实现了软着陆的经济预期。

剩下两个关键的问题是,大选年背景下,美国经济两大 “权臣” 如何出牌:

a) 耶伦的宽松财政还能走多久?

海豚君之前说过,目前财政部的支出无论是产业刺激,还是老龄化以及通胀带来的社保、养老等刚性支出增加,甚至包括今年已公布的国防预算,支出端都很难削减。

因此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创收。之前由于川普的减税法案,美国目前的状态就是一边直接对居民的税收在减少,同时通过转移支付(社保、养老、医疗)给居民的还在增加。

但 2024 年法案到期,减税法案是否持续是关键问题。从目前两党的政策主张来看,川普找补的思路是大幅拉高对特定国家的关税,来弥补财政收入;民主党的方法是千里追凶互联网公司等 “垄断巨头”。但都没有人提贡献 50% 财政收入的最大税源——居民增税。

因此,海豚君倾向于认为,这种被动式财政扩张,很可能还会继续。

b) 鲍威尔何时降息、降息多少?量化紧缩节奏是否调整?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基本面是资产估值的地心引力,而流动性则是相对于地心引力的偏离幅度。2023 年有中小银行流动性工具额外释放的流动性来保驾护航、疫情时期释放的超额流动性(逆回购余额)来支撑财政赤字吸水。

但到了 2024 年,逆回购余额已经成抽成了快要干涸的小池塘,对赤字融资量支撑力也就是 3 个月上下。而随之的关键问题就变成了,美联储是否会放慢量化紧缩的节奏。

同时当前美联储实际利率 5.3%,已完全持续稳定覆盖当前的通胀水位(核心 PCE 同比 3%、环比折年 2.1%;核心 CPI 同比 3.9%、环比折年 3.7%)。当前水位下,美联储实际利率是降低 75-150 个基点的区间内其实都可以覆盖住当前的通胀趋势。基于经济走向,美联储有足够的政策选择空间。

而降息时点到底是从今年 3 月开始、5 月开始还是,还是 9 月开始,其实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配合市场流动性的预判来提前推进。

海豚君注意到目前市场对于降息的节奏仍然是对 3 月是否降息有争议,但对 5 月开始降息的共识更强,全年降息 125 个基点左右。

大选年下,不排除美联储为了呵护市场,送出大礼包的可能性。

整体上,海豚君的判断倾向于认为谨慎看待 3、4 月份流动性变局的同时,密切关注财政部新的发债力度规划、鲍威尔的降息、量缩步伐调整信号,如果两位经济重臣送大礼包,美股可能调整幅度不大,调整之后继续上攻。

五、组合调仓

本周组合无调仓

六、组合收益

1 月 29 日周,Alpha Dolphin 虚拟组合收益上行 1.2%,与标普 500(+1.1%)基本一致,不及沪深 300(+2%)、恒生科技指数(+1.8%)与 MSCI 中国(+3.4%)。

自组合开始测试到上周末,组合绝对收益是 23%,与 MSCI 中国相比的超额收益是 52%。从资产净值角度来看,海豚君初始虚拟资产 1 亿美金,目前是 1.25 亿美金。

七、个股盈亏贡献

上周的海豚君持仓和观察票池的涨跌,基本是两个逻辑驱动:美股是财报季时期由业绩主导的涨跌,中概大多是极低位置的反弹,反弹力度比较弱。

对于海豚君持仓池和关注池中,上周主要涨、跌幅比较大的公司以及可能原因,海豚君分析如下:

八、组合资产分布

本周 Alpha Dolphin 虚拟组合无调仓,共计持仓 18 只个股,其中标配三只,其余权益资产为低配,剩余为黄金和美元现金。

截至上周末,Alpha Dolphin 资产配置分配和权益资产持仓权重如下:

九、本周重点事件:

本周美股正式进入大公司的财报季:微软、谷歌、亚马逊、苹果、Meta 五大互联网巨头齐上阵发布四季度业绩。另外两家半导体公司高通与 AMD 也会发布业绩。

海豚君会第一时间发布相关解读,敬请关注。

<正文完>

本文的风险披露与声明:海豚投研免责声明及一般披露

近期海豚投研组合周报的文章请参考:

《又见泥沙齐下,还有多少信仰能够经受考验?》

《刹不住的赤字,撑起美股体面》

《2024 美国:经济好、降息快?想太美了,会吃亏》

《2023 年美国自杀式重生》

《美联储急拐弯,鲍威尔拗不过耶伦?》

《年末美股:小涨怡情,大涨伤身》

《消费熄火,美国距离降息真只隔 “嘴硬” 美联储?》

《美股又到透支时刻,终于轮到中概的机会了》

《美股 “日不落” 信仰又回来了,这次靠谱吗?》

《高息浇不灭消费,美国是真旺,还是虚火?》

《美联储紧缩下半场,股债一个都逃不过!》

《京东带崩中概?症结还是在美股的三高症》

《科技大回血:美股能复制上半年的辉煌吗?》

《美联储 “铁拳” 连锤,美股要扛不住了!》

《下半年美股鸡肋,中概等待》

《别慌,中概的底也许已经来了》

《美国失业率上来,中概希望来了》

《通胀 vs 抽水,下半年日子不好过》

《美国财政花钱如流水?反噬还是来了》

《英伟达、特斯拉背后的 “兄弟连”,下半年还能有吗?》

《港股还有救赎吗》

《惠誉只是 “纸老虎”,中概依然有希望》

《暴力反弹后,港股是去是留?》

《美国加息到顶,港股有救了?》

《现实来袭,中概反弹能走多远?》

《看远点,美国加息会加成滞涨吗?》

《解码美国低储蓄之谜,到底可持续吗?》

《美国房市:次贷原罪,这次为何抗衰?》

《抽丝剥茧:说过的衰退去哪里,还能来吗?》

《小作文左右市场?极度悲观后矫枉过正才是核心》

《美股狂欢不止?经济精分,小心乐极生悲》

《炼狱 vs 狂欢,美股和港股到底在交易什么?》

《美股拔估值、港股杀 Beta?别绝望,反转在即》

高息再放到一家银行?软着陆几率反而大了

ChatGPT vs 业绩放榜,巨头扎推能托起美股吗?

说好的 “美国衰退、中国复苏”,难道要泡汤?

美国衰退方向已定,只是小衰怡情,大衰伤身

美国服务消费塌方,美股狂欢庆祝?

《美联储降息:就差一个美版余额宝偷袭时刻?》

《美股要衰退、要降息?反正交易已经抢跑到位》

硅谷银行挤兑危机:美国衰退要跑步到场?

美股回吐完交易抢跑,全球终能喘口气

《通胀抬头实锤?否极泰来反是机会》

通胀暂放一边,阿里和百度里的信号更重要

港美齐齐弱鸡,狼又要来了?

《高频宏观的牵线木偶,美股是傀儡市》

一根阳线改信仰,特斯拉带领美股杀回来了?

美股 “危”“机” 变局还有多远

美股没有过年红,但业绩锤却近在眼前?

扒一扒美股滞涨的根源

《CPI 已经回落,美联储为何还是这么轴?》

《服务通胀真有那么容易消灭吗?小心市场矫枉过正》

《港股终于有 “腰杆” 了?独立行情还能走一段》

《黎明前的至暗:心态重在黑暗 or 黎明》

美股 “打回” 现实,新兴市场还能蹦跶多久?

《全球喜提估值修复?还有业绩检验的坎儿》

《中国资产暴力拉涨,中美为何冰河两重天》

《亚马逊、谷歌、微软们巨星陨落?美股 “流星雨” 还得下》

《政策转向预期背后:不牢靠的 “强美元款” GDP 增长?》

《接盘的南下 vs 疯跑的北上,又到考验 “定力” 的时刻》

《放缓加息?美梦再度破灭》

重新认识一个 “铁血” 美联储

悲情二季度:“鹰声” 嘹亮,集体渡难

《跌到怀疑人生,绝望的时长还有反转的希望吗?》

美联储暴力锤通胀,国内消费机会反而来了?

全球又大跌了,美国缺人是病根》

《美联储成头号空头,全球市场跪倒》

《一纸传闻引发的血案:风险从未出清,玻璃渣里找糖》

《美国向左、中国向右,美国资产的性价比又回来了》

《裁员太慢不够接盘,美国还得继续 “衰”》

《美股式 “丧事喜办”:衰退是好事、最猛加息叫利空出尽》

《加息进入下半场,“业绩雷” 开幕》

《疫情要反扑、美国要衰退、资金要变卦》

《眼下的中国资产:美股 “没消息就是好消息”》

《成长已然狂欢,但美国就一定是衰退吗?》

《2023 年的美国,是衰退还是滞涨?》

《美国石油通胀,中国新能源车做大做强?》

《美联储加息提速,中国资产机会反而来了》

《美股通胀又双叒爆表,说好得反弹能走多远?》

《这样最接地气,海豚投资组合开跑了》

The copyright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organization.

The views expressed herein are solely those of the author and do not reflect the stance of the platform. The content is intended for investment reference purposes only and shall not be considered as investment advice. Please contact us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r suggestions regarding the content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platform.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