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集体告别青春期
$TENCENT(00700.HK) $BABA-W(09988.HK)
$BIDU-SW(09888.HK)
2024 年是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的 30 周年。1994 年,中国开通首条 64K 的国际专线,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成为国际互联网的第 77 个成员。
每一段历史都有其特殊性和迷人之处,尤其对于 1994 年至 2024 年的中国互联网产业。过去的 30 年,是 “互联网连接一切的时代”,是 “热钱燃烧的岁月”,是 “一切产业都值得用互联网思维重做一遍的时代”。
它是中国互联网的大海航时代,是一段长达三十年的青春期故事。
在这个青春期尾巴上的最后几年,几乎所有中国互联网公司都不得不意识到,互联网行业不可能对所有的传统产业发起 “降维打击”,必须对传统保持足够的谦卑和敬畏。
互联网连接一切的时代远没有结束,但是 “互联网连接一切” 的居高临下式的强势思维是时候收敛收敛了。
认清自己的边界,坦然面对,并谨慎地继续寻找新大陆,既是告别热血、草莽、激进的青春期,也不失为一种面对现实的英雄主义。
断腕与收缩:巨头们的必修课
阿里巴巴立志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但连着两个月,它自己做了两笔亏本的买卖。
2025 年的 * 天,阿里发布公告,宣布以最高约 131.38 亿港元的金额,将旗下子公司及新零售基金持有的高鑫零售 78.7% 的股权全部出售给德弘资本。
以此计算,此次交易的价格相当于每股 1.75 港元。而 5 年前阿里巴巴斥资 280 亿港元增持高鑫零售时,每股价格大约是 8.1 港元。公告称,此次出售带来的股东损失约为 131.77 亿元人民币。
另一笔亏本买卖发生在 2024 年 12 月底。阿里宣布将全部出售所持约 99% 的银泰股权,所得款项总额约 74 亿元,远低于当初接手这家公司时所花的费用。公告称,这笔交易让阿里录得亏损约 93 亿元人民币。
但这不光是一件算账的事。此时可能并非资产变现的良机,但阿里需要尽快通过剥离非核心资产收回现金和精力。银泰和高鑫零售不是 * 被割舍的,可能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早在 2023 年,阿里对旗下各项业务进行优先级梳理时,战略就已经变得清晰:电商、云计算 +AI 获得聚焦、专注、高强度投入,非核心业务则需要断舍离。2024 年前三个季度,阿里完成了 17 亿美元的非核心资产出售。
断腕、收缩、聚焦核心业务,是互联网巨头们 2024 年的共同课题。
2024 年,京东多次减持永辉超市,并在 9 月将所持 8.3% 的永辉超市股份卖给了名创优品,每股 2.35 元,远低于京东入股永辉时每股 9 元的价格。
也是在这一年,曾被美团 CEO 王兴视为 “必赢之战” 的美团优选,始终未能走巨额亏损的困境,屡屡传出撤城、裁员的消息。2024 年的最后一天,美团旗下微信社群团购业务 “团买买” 正式停止运营。更早之前的 2023 年 3 月,美团宣布放弃自营打车业务,全面转向聚合模式。
被戏称为 “宇宙厂” 的字节跳动,在近两年陆续对在线教育业务、游戏业务朝夕光年和 VR 业务 Pico 进行了大规模收缩。2023 年 5 月,抖音旗下房产业务 “幸福里” 退出线下交易市场,仅聚焦线上运营。
认清自己的能力和边界,然后及时止损、想办法甩掉包袱——顺风顺水多年的互联网巨头们,开始学着面对成长过程中必上的一课。
扩张与冒险:互联网的大航海时代
在机遇俯拾皆是的互联网大航海时代,蓝海看起来一望无际,人人相信自己无所不能。
以电商起家的阿里,顺理成章地将目光投向风头正劲的 “新零售” 概念。
2014 年和 2015 年,阿里分别入股并成为银泰和苏宁的第二大股东。2017 年,阿里以 224 亿港元收购高鑫零售 36.16% 的股份。次年,银泰完成私有化,阿里的持股比例进一步提高。再加上盒马,从商超、百货到生鲜专营,阿里用 “钞能力” 渗透进了 “线上 + 线下” 的几乎每一个角落。
彼时,被誉为零售业 “陆战 *” 的大润发董事长黄明端信心满满地表示,将和阿里巴巴一起塑造 “新零售时代”。时任阿里董事长张勇则称,“大润发因阿里而不同,阿里因大润发而不同”。
也是在那几年,马化腾提出了 “互联网 +” 的概念,将其精髓归纳为 “开放协作,跨界融合”。他在一次演讲中引用张小龙的说法称,“微信是一个森林,而不是一座宫殿”,并认为企业正逐渐变成无边界的开放组织。
京东于 2015 年入股永辉超市。美团则以烜赫一时的无边界打法,试图打造一个将本地生活方方面面囊括其中的庞大商业版图。被 “大力出奇迹” 的幻梦笼罩的字节,更是接连出击,向各个赛道的头部玩家发起招式凌厉的进攻。
那时,人们似乎相信遍地都是新物种,互联网必将 “连接一切”,改造一切,每一次扩张都是打破边界、突破想象力天花板的尝试。
然而,摊子铺得太大,再多的钱和流量也会变得稀薄。
举个例子,从 2019 年到 2023 年的五年间,美团新业务的经营亏损额超过千亿。类似这种用老业务利润来支撑新业务探索的逻辑,开始面临资本市场的质疑和挑战。
花真金白银趟过一条条走不通的路之后,痛定思痛的巨头们也终于开始意识到,互联网思维不是随便 “赋能” 到哪里,都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
据 IT 桔子和公开数据,2021 年,成为了腾讯在过去 10 年里投资最频繁的一年:全年对外投资事件共 300 起。而后投资速度显著放缓:2022 全年投资事件 95 起,2023 年缩减至 40 起。
仍在寻找新大陆,但谨慎了
如果说 10 年前那段挥金如土、热血沸腾、梦想触手可及的岁月,是互联网公司们鲜衣怒马的青春期,那流量见顶、红利稀薄的当下,便是不得不直面无奈现实的中年期。
以 BAT 为代表的 * 批互联网巨头,大多成立于 2000 年前后的互联网浪潮中。到 2024 年,百度 24 岁,立志于要做一家能活 102 年的好公司的阿里巴巴 25 岁,腾讯和京东都是 26 岁。
而在移动互联网流量最凶猛的时代成长出来的下一代新贵,字节和快手分别是 12 岁和 13 岁,拼多多则是 9 年。
在增量市场时代,无边界的概念无往不利。但在 10 年后的今天,形势已然改变。
据央视市场研究(CTR)发布的报告,截至 2024 年 6 月,中国移动网民规模为 11 亿,近半年增速仅 0.7%。2024 年 1-6 月,移动互联网累计流量 1604 亿 GB,同比增长 12.6%,增速明显放缓;用户人均单日使用时长 271.2 分钟,人均单次使用 64 次,分别同比减少 7.7% 和 6.5%。
高增长的故事很难再讲下去了,互联网巨头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过往策略,放慢扩张的脚步,重拾对利润的追寻。
2024 年第三季度,营收规模近千亿的美团和拼多多,分别实现了 124% 和 61% 的净利润同比增长;京东虽然营收只同比微增 5.1%,但净利润同比增长了 47.8%;腾讯归属股东的净利润同比提升了 47%,远高于同期 8% 的营收增速。阿里虽然在同一时期(2025 财年 * 财季)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了 29.31%,但降幅远低于前两个季度。
它们还在寻找新大陆,只不过是以更谨慎、战略更聚焦的方式,把钱和精力花在刀刃上。
2024 年上半年,阿里在 AI 基础设施上的资本支出达到 230 亿元,并斥资超百亿,集齐了对国内 AI 初创企业 “五小虎” 的投资。据浙商证券报告,字节 2024 年在 AI 上的资本开支高达 800 亿元,预计 2025 年这一数字将翻倍。
这也是诸多全球科技巨头的选择。
过去两年间,苹果放弃了水面下潜行数年的智能汽车研发 “泰坦计划”,收购了数十家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将资源集中于 AI 研发。谷歌砍掉了众多非核心的硬软件业务,在 2023 年下半年宣布将资源重点转移到 “最重要产品”——Gemini 系列人工智能模型的开发上;亚马逊则关闭了儿童智能硬件 Glow、健身手环 Halo、商用机器人 Astro 等多项业务,同样斥巨资于 AI 研发;Meta 也宣布将更多关注 AI 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放弃不一定是件坏事。如本文开篇所述:认清自己的边界,坦然面对,并谨慎地继续寻找新大陆,既是告别热血、草莽、激进的青春期,也不失为一种面对现实的英雄主义。
下一个时代,胜负尚未可知。
The copyright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organization.
The views expressed herein are solely those of the author and do not reflect the stance of the platform. The content is intended for investment reference purposes only and shall not be considered as investment advice. Please contact us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r suggestions regarding the content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plat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