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华社
2024.11.21 03:10

小鹏能否展翅?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初入车市的$小米集团-W(01810.HK),于 2024 年第 3 季交付 Xiaomi SU7 系列新车 3.98 万辆,按季增长 45.71%。3 月开始上市,今年以来(截至 9 月 30 日止)小米汽车的总交付量已达 6.72 万辆。该公司表示,到 11 月 13 日已提前实现了累积生产十万辆新车的目标,并将今年的全年交付目标提高至 13 万辆。

2024 年第 3 季,小米的智能电动汽车收入为 95 亿元(单位人民币,下同),其他相关收入为 2 亿元,智能汽车及相关产业总收入达到 97 亿元,而在期内,智能汽车分部的毛利已达到 16.60 亿元,毛利率较第 2 季的 15.38% 提升 1.74 个百分点,至 17.12%。

小米才刚入门,已比仍在盈利边缘苦苦挣扎的 “新势力” 优胜不少。

既有珠玉在前,$小鹏汽车-W(09868.HK) 公布的 2024 年第 3 季业绩,虽然毛利率已创新高,仍难取悦市场。公布季绩后,$小鹏汽车 (XPEV.US) 的美股股价跌 3.77%,而翌日港股表现也不尽人意。

“新势力” 交付量对比

2024 年第 3 季,小鹏交付了 4.65 万辆车,按季增长 54.05%,按年增长 16.31%;今年前三季,小鹏的汽车交付量为 9.86 万辆,同比增长 21.02%。

对比之下,$零跑汽车 (09863.HK)今年第 3 季的汽车交付辆为 8.62 万台,按季增长 61.7%,按年增长 94.4%,前三季累计交付 17.29 万台,同比增长 94.6%。

$理想汽车-W(02015.HK) 的第 3 季交付量则达到 15.28 万辆,按年增长 45.40%,前三季交付量为 34.18 万辆,同比增长 39.96%。

$蔚来-SW(09866.HK) 的第 3 季交付量为 6.19 万辆,按年增长 11.59%,按季增长 7.81%;今年前三季的累计交付量为 14.93 万辆按年增长 35.72%。

从季度交付量增长来看,小鹏的增速虽较蔚来优胜,却仍未追上零跑与$理想汽车 (LI.US)。再参看下图,零跑与小鹏的单月增速都不俗,但从量上看,小鹏的单月交付量仍落后于零跑与理想,与蔚来的差距明显缩小。

季度亏损有所改善

第 3 季,小鹏的汽车销售收入为 87.95 亿元,同比增长 12.12%,而服务及其他收入则按年增长 90.68%,至 13.07 亿元。

小鹏的第 3 季毛利率确实有明显改善,从上季的 14.00%,上升至 15.26%,而上年同期为毛亏 2.67%。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小鹏第 3 季汽车销售业务的毛利率仍为单位数,为 8.59%,其整体毛利率能够达到双位数水平,主要靠服务及其他业务高达 60.13% 的毛利率支撑。

不过,与往年对比,汽车销售的季度毛利率达到 8.59% 也确实有较大的进步,相比之下,上年同期为-6.06%,而上个季度为 6.37%。但相对于小米一入行季度毛利率即达到 15%-17%,仍有较大距离。

对比同行,零跑没有单独披露第 3 季汽车销售业务的毛利率,但透露其 2024 年第 3 季的毛利率为 8.1%,前三季平均毛利率为 4.8%。财华社留意到,零跑今年前三个季度的毛利率分别为-1.4%、2.8% 和 8.1%,由此看来,第 3 季的盈利能力确实有不错的提升。

理想的 2024 年第 3 季车辆销售收入为 413.24 亿元人民币,按年增长 22.93%,环比增长 36.29%;第 3 季的车辆毛利率为 20.9%,按年下降 0.3 个百分点,较上季高出 2.2 个百分点。

相对来说,小鹏的毛利率在 “新势力” 来说不算最好,也不算太差。

2024 年第 3 季,小鹏的研发开支按年上升 25.06%,至 16.33 亿元,占收入的比重为 16.17%,稍微高于上年同期的 15.31%,但低于上季的 18.08%;营销及行政开支则按年下降 3.49%,至 16.33 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与研发一样为 16.17%,低于去年同期的 19.84% 和上季的 19.40%。为此,第 3 季的非会计准则经营亏损仍高达 15.71 亿元,但亏损规模已比上年同期缩减接近一半;季度非会计准则股东应占净亏损则为 15.32 亿元,亏损额按年下降 45.11%。

不过,管理层在业绩发布会上,却提供了不少乐观的指引。

盈利能力有望提升

何小鹏在业绩发布会上对行业前景作出了评述:

“从行业前景来看,我预计在 2025 年至 2027 年之间,我们将看到中国汽车行业进入淘汰赛阶段。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可能会上升到 85% 以上,而 AI 的整合将引领下一阶段的市场份额大整合。

与过去依赖合作集成供应链模式进行研发的传统汽车公司不同,AI 汽车领域的赢家将是那些拥有深度全面自主开发能力的汽车公司。我们计划利用 AI 的力量,将其作为数据引擎,将软件和硬件整合到我们的整车和发动机等研发中。这将使我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迭代和升级。从明年开始,我预计自动驾驶和车辆智能将取得重大进展。”

2024 年 11 月 7 日,小鹏发布了其定义的 AI 汽车 P7+,何小鹏透露,发布当晚的确认订单数已超三万,而且还在继续增加。小鹏正在与供应商合作,扩大 P7+ 的产能,预计 12 月份 P7+ 的交付量将超过 1 万台。目前,M03 和 P7+ 都开始了两班制生产。

他预计,随着产能的爬升,第 4 季的月交付量将创下纪录,并将在 11 月份超过 3 万台。

小鹏预计,其 2024 年第 4 季的总交付量将在 8.7 万台至 9.1 万台之间,季度环比增幅或介于 87%-95.6%,同比增幅或介于 44.6%-51.3% 之间。此外,该公司预计其第 4 季总营收将在 153 亿元至 162 亿元之间,环比增幅介于 51.5%-60.4%,同比增幅介于 17.2%-24.1%。

小鹏的财务与会计副总裁吴佳铭表示,第 3 季利润率较第 2 季有改善,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推动:其一是小鹏持续进行成本削减,包括削减电池成本,事实上整个行业的电池成本都有所下降。还因为上年 G3i 量产结束(EOP),因此上年第 3 季的基数较低,也推动了利润率的提升。

对于第 4 季的表现,管理层都认为利润率更佳的 P7+ 交付将有望提升小鹏的整体盈利表现。副董事长兼联席总裁顾宏地表示,在成本端小鹏仍有很大的削减成本空间,第 4 季的研发开支总额或会控制在 20 亿元以下,而其全年研发支出或低于 65 亿元,低于其原来的估计,而今年前三季,小鹏的研发开支为 44.50 亿元。

吴佳铭指出,第 4 季交付的 P7+ 将使用其新平台,有望实现双位数毛利率增长。再加上交付量上升带来的规模效益,下半年的利润率将见改善。

何小鹏则预计第 4 季的现金流将显著改善,从而令下半年的自由现金流为正数,而到年底,他预计其手头现金将超过 400 亿元,凭借更健康的毛利润和现金流,小鹏将有能力深入投资于研发和未来。

更长远的将来,何小鹏表示计划至少在 2025 年推出四款新车,包括增程式汽车,还将更新几款现有车型。而 P7+ 实施的平台新技术也将应用于其 2025 年和 2026 年的新车型和重大改版。他预计下一代车型的毛利率将达到两位数,帮助小鹏逐步实现规模盈利。

海外拓展

何小鹏透露,通过与海外经销商合作,小鹏已经将业务扩张到 30 多个国家,并设有超过 110 家销售点。2024 年第 3 季度,小鹏的整体海外销售额环比增长 70%,占总销售额的 15%。

展望 2025 年,小鹏计划进一步扩大其国际销售网络,将销售门店拓展至 300 家以上,扩大到北美以外 90% 以上的电动汽车市场。其目标是在未来三年内保持海外销售的强劲增长,确保在中国汽车制造商中占据中高端电动汽车出口销售的领先地位。国际业务的迅速扩张将进一步提高其盈利能力。

管理层在业绩发布会上预计,今年海外市场的占比大约为 15%,估计明年的贡献相似。增程式产品对拉美或中亚或中东等充电设施和基建比较欠缺的地区市场会更加吸引,管理层认为这些地区会有更大的增长机会。

不过,其他 “新势力” 也在拓展海外市场。

零跑的 C10、T03 于 9 月 24 日在欧洲正式上市,零跑国际将逐步布局亚太、中东及非洲和南美市场,预计到 2025 年形成 500 家以上的渠道规模,而截至今年 10 月底,其欧洲已开业 339 家具有销服功能的经销商门店。在海内外市场的共同推动下,该公司预计,超额达成全年 25 万台的销售目标。

哪吒近日也与玻利维亚最大的汽车销售集团签署总代理协议,进一步布局南美市场,明年第 1 季将在玻利维亚开设首家门店并启动销售,到 2025 年,其将在当地建立至少 10 个销售渠道,推出 AYA 与 X 两款车。在全球,哪吒已拓展至东南亚、南美、非洲和中东。

国内的行业竞争愈加激烈,而海外市场也同样拥挤,小鹏要振翅高飞,冲出竞争对手的重围,怕是仍困难重重。

作者:毛婷

The copyright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organization.

The views expressed herein are solely those of the author and do not reflect the stance of the platform. The content is intended for investment reference purposes only and shall not be considered as investment advice. Please contact us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r suggestions regarding the content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plat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