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医财经
2024.03.22 02:42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微医 1+ 腾讯 1>效果 2,或为中国的医疗大模型商业化找到一个最优解

导语:

2023 年 3 月 15 日,OpenAI 发布 GPT4.0,人类进入大模型时代;

2024 年 2 月 15 日,OpenAI 发布 Sora,再次开启文生视频盛宴。

一年时间,国内数百家头部公司、中小公司纷纷下场,各种参数排名 PR 眼花缭乱,其实无论什么动机下场,都无可厚非,毕竟这轮生产力革命诱惑太大了。

但有一家公司很怪,一反追寻引领风口的基因惯性,在 AGI 这条路上明明最有理由选择激进路径,却克制隐匿了近一年时间。直到上周,才高调官宣和腾讯联手共建医疗大模型,它就是微医。

而腾讯作为一线大厂,同样在大模型上步态悠闲,正如 Pony 所说 “腾讯不急于展示半成品,AI 是百年不遇的机遇”。当两家低调的公司一起高调的时候,可能真的要搞事情了。

良医财经带来独家视角拆解:❶ 微医已经不是从前的那个微医;❷ 微医、腾讯对医疗大模型大不相同的理解;❸ 两者结盟背后的商业逻辑推理;❹ 微医 3.0 模式,医疗行业大模型实现商业化应用,进入下一个五年的蝶变期。

👩🏻‍⚕️ 主笔/村口有牛

✂️ 文章架构师/ 立立

💊 出品/ 良医财经

01

微医已经不是从前的那个微医

血海里 “磨出一剑”

医疗圈对微医的认知,该刷新了。

写这篇文章之前,在医疗行业 “朋友圈” 做了个小调研:你认知里微医最大 “标签” 是什么?结果来看,多数从业者们对微医的印象主要还停留在两个阶段:

一是十余年前做挂号起家,融了很多钱,在技术上也烧了很多钱,典型的上个 VC 周期创业公司路子;二是互联网医院首创者,当年红极一时的行业 “宠儿”,更是在疫情期间带动行业实现了包括医保打通线上支付在内的破局。而这些如今在行业里已成常态了。

没错,但那是旧微医。

在这个调研里,有两位朋友提出,微医一直没去跟同业在医药电商红海里厮杀,而在几个人口大省以健共体形式跟超级支付方一起做 “按效付费”。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这是最近这几年,微医完成的一次空前的自我蜕变。

拐点出现在 2020 年,天津基层数字健共体入选当年 “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并且排在榜单之首,要知道这可是医改热点政策和典型经验的 “风向标”,涵盖了国家层面力推的医改前沿实践。

这是一个省级行政区,系统性地利用数智化推进医疗改革的一次大胆尝试。

当年 1 月,天津市政府与微医集团签署《数字健康战略合作协议》,天津市成为全国首个全面启动数字健康建设的省级行政区。

在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天津市医疗保障局的领导下,天津微医总医院(天津微医互联网医院)牵头、协同全市 266 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同组建天津市基层数字健共体,落地 “云管理”“云服务”“云药房”“云检查”,并以这 “四朵云” 平台数字化赋能基层,为居民提供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医疗和健康维护服务。

最值得一提的是,健共体以慢病管理为切入点,探索医保 “整体打包付费”“按人头打包付费” 等支付方式,根据医疗健康管理质量考核结果,落实 “结余留用、超支不补” 的激励约束机制,实现了医保支付方以确定成本为健康结果买单,构建起全新的健康责任机制。

在 “生产力” 提升的同时,数字健共体更是带来了 “生产关系” 的改变,即从传统的主流 “价差模式” 走向新的 “效差模式”。

前者以治病为中心,按项目付费,提供非连续性服务,患者数据散落在各医疗机构,彼此割裂,医务人员的激励主要从药品、耗材供应链价差中来,这也是过去几十年来的主流模式;而后者则以健康为中心,按病种/人头付费,医务人员在患者完整的数字健康画像的引导下,提供线上线下结合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激励从患者健康水平提升、医疗费用节约的 “效差” 中来。

良医财经从非公开消息源得知,2023 年微医在天津的收入超过十亿量级,迈过了规模的门槛,可以说是真正实现了商业模式上的验证。

微医花了三年时间,走出一条完全不同于在线问诊卖药的新路,证明支付方才是这个大市场的绝对主导力量,只要能为系统提供服务、优化效率、创造价值,其复制规模效应是不可估量的。

当然,这条康庄大道,个中转型艰辛只有自己知道。

02

微医对医疗大模型大不相同的理解

真实场景下的效能驱动

为什么要先讲明白微医天津模式,因为它有所有医疗大模型最重要的「真实场景」和「真实需求」和「连续、结构化数据」,以及使用大模型提高组织生产力的原生驱动。

除了天津,微医在山东、上海、浙江等多省市,都已深度布局多年,为大医院分担压力,为基层医院提升能力,为医保提高效率,在数字化推动分级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更为难得的是,微医这些年一直深度参与到三明医改当中,紧跟国家医改的顶层设计,对于最近热议的三明医改 3.0,微医也在深度协同,通过数智平台助力上海瑞金医院、三明打造基于人工智能的 “六病共管” 全国示范体系。

一旦该模式取得更大的共识,自上而下驱动,那么全国 34 个省级行政单位、300 多个地级市,在短时间内会激发出大量的服务需求。这就急迫地需要微医等平台型公司,能够快速响应,提供保量保质的技术、运营服务。

在不海量扩张人力情况下,唯有医疗大模型工具可以实现,这是微医为什么一直在寻找需求破局点,没有匆忙上线自家大模型,而今年又加鞭提速的原因。

如今,市场信号拐点将至,写到这里懂的应该都懂了。

03

微医腾讯结盟背后的商业逻辑推理

双向的最优解

3 月 13 日,微医与腾讯在深圳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新闻稿中写到,融合腾讯、微医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积累与应用场景,共推医疗大模型,聚焦 “六病共管”(肿瘤、心脑血管、呼吸、代谢、生殖医学以及老年病)为抓手形成专病智能产品,以人工智能助力三医协同,在国内打造医学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城市。

下面是高能解读,请不要眨眼:

❶ 微医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廖杰远,中投中财董事长唐亮,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 CEO 汤道生,腾讯健康总裁吴文达,腾讯云副总裁顾伟等见证签约;

——这个配置等级拉满,足以看见双方合作的诚意规格。

❷ 2024 年是 AI 大模型场景运用的元年,医疗健康行业被视为大模型应用的第一大市场,医疗大模型需要同时在技术深度、场景适配度和数据质量三个维度方面具备前沿能力,研发和训练难度和应用价值远高于其他领域;

——都知道有价值,也都知道很难,所以需要深度协作,而不是盲目进入自己不擅长的领域烧钱。

❸ 微医近年来通过将数智技术与医疗服务场景深入融合,已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在其智能医院、健共体等主要医疗服务场景中的规模化应用,平台积累了 4 亿 + 对话数据,超过 2 亿病例和 20 余万医生诊疗数据。以天津为例,单家智能医院的收入已达到一家大型三甲医院的规模;

——后面这句印证,良医获知的数据靠谱性。“智能医院” 应该是目前医疗 AI 领域里唯一一个把技术应用与服务场景结合,且已实现规模化变现的模式。

❹ 双方约定,将以微医平台和天津、三明、上海等地作为示范应用场景,开展全方位的深入合作;

——重点!!!腾讯也理解这个模式的未来规模价值!!!产品商业化,是所有做医疗 AI 甚至是所有 AI 产品的命脉,上个时代的医疗 AI 公司多数还在苦苦寻路。

❺ 打造业界领先的医疗大模型品牌和医疗 AI 数字人;共建六病共管平台、共建全国数智医疗中心,打造高标准治理的城市数字健共体;共建医疗健康智慧大脑、医疗大数据平台、慢病及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共建统一的数智基座,搭建集约化的运营服务体系,面向行业提供全场景的联合解决方案;

——具体的合作框架,不详细解读了。

❻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瑞金医院院长宁光在视频致辞中表示,上海瑞金医院、腾讯、微医三方目标和优势高度契合,可以推动研发国内领先、世界认可的医疗大模型,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大型医疗机构是 AI 在医疗领域深度应用的主场景,瑞金医院的行业地位毋庸多说,在复旦医院排行榜全国第四(前三为北京协和、华西、301)、上海第一,瑞金 + 微医 + 腾讯,这高配组合研发训练出的产品,将会把先进医疗技术和服务标准化、产品化,若向全国上百万家基层医疗机构普及应用,对行业提质增效的效应极其可观。

总结:

正如腾讯小马哥去年所言:AI 是几百年不遇的,类似发明电的工业革命一样的机遇。对于腾讯来说,微医是其混元大模型在医疗行业落地的最优合作对象,有需求、有场景、有数据、有商业价值;对于微医来说,联合打造一个垂类共有大模型,比自己投入去做大模型更经济实惠,腾讯作为微医最大的外部机构股东,二者在商业侧有更深度协同的可能性。

1+1>2,可以说双向都找到了最优解。

04

微医 3.0 模式

进入下一个五年的蝶变期

文中,有一句话可能容易被忽视。

“这是微医推动 ‘医疗大模型’ 落地其 ‘智能医院’,升级医疗 AI 应用场景的重要一步。”

微医已经悄然,将自己定义为医疗 AI 公司,未来的市场定位就是 “智能医院”,复盘一下它的发展历程,也基本符合这三段路径:

2010-2015 年,以挂号网连接医院、患者;

2016-2020 年,以互联网医院连接医生、患者、药品;

2021-2025 年,以智能医院引领医共体落地。

经过三年布局,结合此前公开信息,可以简单归类微医在 AI 医疗方向有两类落地形态:

一是与瑞金等大型医院,以及重大慢病基层数智化共管专家委员会共同探索构建标准化的 “六病” 管理体系,形成数智共管专家共识;二是与腾讯、浙江大学睿医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等在大模型、AGI 等方面合作共建 AI 数智基座,按病种搭建专病智能诊疗系统,升级数智化产品。

微医的医疗 AI 技术已给真实医疗场景带来了质的提升,其智能医院的 AI 辅助诊断医生采纳率已超过 86%,AI 健管应用后单人管理效率提升 150%,AI 药事服务节省审方人力成本 31%,促进用药合理性与经济性提升到 98% 以上,数智监管通过实时监控分析医保费用情况,医疗医保合规提升了 9.6%。值得一提的是,单家智能医院日诊疗量超过 4 万人次。

五年一次蝶变,好公司都是这个节奏。

05

良医财经的思考

数万亿医保 “包产到户” 的时代机会

写到这里,担心还是有读者没完全听明白,不妨把话再说透彻点。

当前国内医疗市场最重要的信号是什么,是医保的主动权越来越大,一边是国民医疗水平的提升、国民健康的保障,一边是尽可能少花钱、花更少的钱办更好的事。

从中央到地方,数万亿医疗保障经费开支压力巨大,在人口老年化,医保缴费人群基数下行的情况下,筹资能力难能提升,因此花钱必须精打细算,药品集采便是其中一招,另一个好的方式是 “包产到户”,让市场力量充分发挥价值。

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微医基于 “智能医院” 单病种慢病管理数智化能力,正在逐步落地到 “六病共管”,形成微医数智的内核能力。

当前全国掀起推广以三明为样板的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热潮,这是微医智能化专病产品落地的好场景。在超级支付方 “包产到户、责任到人” 的背景下,中国百万家基层医疗机构有了大模型驱动的医疗 AI 产品,犹如当年小岗村村民的田地里开来了现代农机。

同理,以这个视角重新审视微医,也能更理解医疗行业的未来脉络。

The copyright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organization.

The views expressed herein are solely those of the author and do not reflect the stance of the platform. The content is intended for investment reference purposes only and shall not be considered as investment advice. Please contact us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r suggestions regarding the content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platform.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