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lstreetcn
2023.09.09 11:41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三万应届生涌入比亚迪,谁被谁改变

招聘规模大、面试简单,尽管薪资不是最高,比亚迪成了毕业生求职的避风港。而眼下,年轻血液的到来,让这个看起来不够洋气的企业,正面临公司管理、人才制度、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挑战。

比亚迪正在成为真正的大厂。

敞开门,你看到的是有关它的光环。全球卖出最多新能源车的车企;世界 500 强;正在实现从几万元到上百万元的汽车产品覆盖;深圳街头的出租车就是它最好的招牌;不仅造车,还造电池、搞汽车芯片,多领域跨界。

关上门,你看不到的是有关它的日常。它是全球员工数量最多的车企之一,2023 年一季度已达 66 万人,足够 “大”;一天三次打卡,午休只有一小时,宿舍还是上下铺,紧张和秩序的管理方式也足够 “厂”。

2023 年的夏天,有 3.18 万应届毕业生入职了比亚迪,比去年的人数翻了一番,是历年最多。他们来自 50 个不同类别的专业,有六成是硕博学历,有八成人员将投入到研发工作。

学历至关重要。以本科应届生为例,毕业于双非院校底薪为 5500 元,211 院校 6000 元,985 院校底薪 7000 元,C9 院校底薪 7500 元。硕士底薪比本科高 1500 元到 5500 元不等。

他们加入的是有 “民企里的国企” 之称的比亚迪——财报显示,截至 2022 年底,比亚迪共有 12 位高管,7 位在 2000 年之前就入职,最晚加入的也在 2005 年。其中,有四位高管均是一毕业就入职了比亚迪,花费了二十年左右时间,从当年的应届生做到了如今的位置。

企业文化与制度,筛选人,也被筛选。不是所有校招生都认同比亚迪所说的竞争文化,和它所体现的 “民企里的国企” 的企业气质。

我们找到了 5 位加入比亚迪的校招生,想知道在这些年轻大学生眼中,真实的比亚迪是什么样的,又该如何看待它。

简单、快速、“秋招之光”

今年 6 月刚毕业的佳琪,如今已经入职比亚迪一个多月。回顾当时的投递经历,源自一个意外——她在另一场公司面试上,听到面试官提到比亚迪的名字,没想到比亚迪后来成了她的 “救命稻草”。

佳琪本科专业是新闻学,原本打算进入媒体行业,但一份份简历石沉大海。一再受挫之后,她才发现了比亚迪这家跟原专业完全不对口的企业。“比亚迪实实在在研发产品,干的是实事。” 佳琪琢磨了很久,得出这个结论。

向比亚迪投简历更多出于 “碰运气” 的心态,但佳琪没想到,大名鼎鼎的比亚迪并不难进——简历通关之后,甚至没有笔试环节,面试也只有三轮,问题也都相对简单。第三轮面试之后两天,佳琪就拿到了 offer。相比之下,绝大多数互联网企业都会有笔试和几轮高难度面试。

同样感叹比亚迪校招简单的还有周涵。周涵毕业于南方某 985 高校的土木工程系,春招期间,她通过脉脉、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得知,车企大厂比亚迪 offer“点击就送”。于是她顺手就投了一份简历。

不久,比亚迪汽车工程院一名部门主管联系了周涵,开始了三轮较为简单的面试。一面是部门主管,只让她作了基本的自我介绍;二面是人事,也只是询问她意向地点和意向岗位;三面又回到部门主管,主要谈薪资。

“一开始我对比亚迪没兴趣,觉得它只是一家工厂。” 这是今年刚刚入职比亚迪的小乐最初的心声。比亚迪的校园宣传并没有吸引在东部省会念书的小乐,总部来的人力专员介绍笼统、开出的薪资不高,让小乐兴味索然。

但遍地可见的比亚迪出租车、深圳亲友对比亚迪的一致好评,让小乐愿意去了解这家企业。转折发生在面试时,事业部 HR 的专业态度一下子吸引了小乐,对方从企业发展到平台能力,从事业部规划到个人发展,从职级体系到薪资福利,都详尽地介绍。

而且事业部 HR 和部门领导的态度都让小乐觉得被尊重,不像其他大厂领导一样不苟言笑。她认为在比亚迪工作有一定前景,最终选择了比亚迪。

多名受访者都坦言,比亚迪并非他们的首选。只是由于面试简单,比亚迪成了毕业生考研失败、大厂碰壁之后的避风港,被称为 “秋招之光”。

“如果有更好的 offer,我也不会来比亚迪了。” 佳琪说。她本科就读于双非院校,按照比亚迪的薪资标准,只能拿到最低档的 5500 元,未来的涨薪空间也不明朗。

佳琪还从社交媒体了解到,比亚迪住宿条件差、食堂难吃,还没有加班费。但她实在没有更好的选择,就抱着 “来大厂学本领” 的心态,进入比亚迪深圳总部。

小七本来计划读研,2022 年 2 月考研失败后不得不加入春招大军,她才匆忙投了比亚迪。虽然她轻松拿到了比亚迪的 offer,但由于岗位与兴趣不符,再考虑到薪资和离家距离问题,她觉得过不了多久自己就会 “跑路”。

就这样,比亚迪在高速扩张的过程中招进大量应届生。光是 2023 年,就有 3.18 万名应届生进入比亚迪。2021 至 2022 年,比亚迪在职员工数量从 28.8 万人增长到惊人的 57 万人,增长率达到 97.92%。

双非底薪 5500,985 值 7000

校招生激增背后,是比亚迪爆发式增长的用人需求。

2020 年至今,比亚迪在国内已经过规划了 10 余座新工厂,对应新增产能超 400 万辆;海外的建厂和开店计划也在同步进行。这势必需要渠道管理、工程建设、技术研发等无数岗位。迅速拿到 offer 的佳琪对此深有体会,“这届人特别多,感觉 HR 都顾不过来,流程飞快”。

急速扩张的用人需求,让比亚迪难以 “精挑细选”,HR 和业务部门领导都很难审视每一个应聘者。而以学历定起薪的 “出身论” 是最简单粗暴的方式,也是比亚迪给这些毕业生上的社会第一课。

不同学历背景的毕业生入职后将获得不同职级,职级则对应薪资待遇和职场起点。国内大学中,“C9 联盟” 属于第一档,“985” 次之,“211” 再次之。国外大学则按 QS 排名分级。

以本科应届生为例,毕业于双非院校底薪为 5500 元,211 院校 6000 元,985 院校底薪 7000 元,C9 院校底薪 7500 元。硕士底薪比本科高 1500 元到 5500 元不等。如果专业为计算机类、机械化、控制类等技术类专业,底薪会相应增加。

这样的光景,也曾出现在数年前的房地产行业。2019 年以前,房企高速扩张,每年以高薪吸纳大量应届生。单是在 2017 校园招聘中,碧桂园 “超级碧业生” 就能给到应届生 24 万的年薪,引来许多羡慕。

然而,众所周知,近几年房市增速放缓,以 “高周转” 闻名的房企相继暴雷,除了缩招应届生,已经入职的也在经历被裁员的命运。

智联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22 年三季度,房地产/建筑/建材/工程行业的招聘,平均薪酬为 9978 元,同比下跌 2.3%,较 2022 年同期的第 16 位下降了 8 个名次。猎聘大数据显示,细分行业分布 TOP20 中,房地产开发/建筑/建材/工程行业的新发应届生职位,占比下降最多。从 2021 三季度的 10.93% 下滑到 2022 三季度的 5.10%

风水轮流转,房市触底之际,新能源车市场崛起,产生大量人才需求。作为行业领军企业,比亚迪吸纳了大量应届生。但谁也无从判断,假以时日新能源车市增速放缓,这些应届生命运会如何。

高速背后的无序已经逐渐在比亚迪内部出现。

一方面是薪资和职级的倒挂。学历决定薪资起点,帮助比亚迪吸引了大量高精尖人才,但这把双刃剑也砍向了员工士气。不少老员工由于早年学历不够光鲜,在职级上还不如新员工。这也就意味着,老员工花 5-6 年去翻越的职级高山,被一些学历背景好的新人轻松越过。

另一方面是个人职业发展的迷茫。南方某 985 高校地质专业 2022 届毕业生花泽进入比亚迪的第一年,就已经换了两个岗位。

最开始,他被安排到开发中心。“虽然顶着开发中心的名号,但其实就是后勤。” 花泽自嘲道。他到比亚迪的第一个任务,是给厂房设计管道。厂房建设一结束,他就被调到了别的部门,理由是原部门组织架构调整。花泽说,对于自己这样游离在汽车核心技术部门外的员工来说,生存环境是很狭窄的。

又由于本科专业与岗位需求并不匹配,花泽的工作有时会出现纰漏,这时他总能感觉到老员工隐隐的排斥,他也因此感到羞愧,以至于对上班产生强烈的抗拒心理。

如今,花泽只想跨专业考研,逃离比亚迪。他认为比亚迪本身很不错,技术强、声望高、前景好。只是他在岗位发挥不了自己的价值,冷漠的同事关系也让他感到孤独。“我们只是不合适。” 花泽这样定义自己和比亚迪的关系。

真正的大厂

互联网行业从业者经常半抱怨、半骄傲地将所在公司戏称为 “大厂”,以此调侃互联网公司工作强度高、压榨员工,有如制造业工厂。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也许并未亲身体验过真正的制造业 “大厂”。

小七在比亚迪体验过。手机闹钟响起,关掉闹钟,打开手机上名为 “打卡” 的 APP,人脸拍照 + 实时定位打卡。这样的打卡流程,小七一天要重复三次,分别在早上上班、中午吃饭和午休期间、下午下班。她说,一天打卡三次,中午休息一小时,自己仿佛进了 “民企里的国企”。

在比亚迪上班,员工都需要每天完成早中晚三次打卡,漏掉一次就会扣发当月绩效。在互联网企业、外企实习过的应届生,往往需要一个月时间才能适应这样的制度。

如今,小七入职一年了,她 “感觉自己像个螺丝钉,没有作为一个人的感受”。一句 “如此生活三十年”,已经到了嘴边。如果说打卡制度是工厂管理的虚拟化缩影,让小乐坚信比亚迪是一家工厂的,是环境。

2007 年建成的六角大楼,成了比亚迪深圳总部的代表建筑。这座大楼承载着这家公司最引以为傲的技术,接待用的礼宾楼有着漂亮的玻璃外立面、高科技的展示橱窗和贴满专利的高墙。然而穿过现代化的礼宾楼,六角大楼的其他部分都显得老旧,除了颗粒感十足的水泥路,连灯光都泛着昏暗的白色。让小乐 “一步穿越回十几年前”。

饮食和居住环境也没小乐预想中的好,小乐踏入公司宿舍的第一天,就连夜找中介搬了出来。公司宿舍名曰公寓,免费提供给应届生,供大家过渡用,但看着上下铺设计、没有网络和洗衣机的宿舍,小乐感慨连大学宿舍都不如。

小七也体验过同样的住宿环境,后来她和同宿舍的人一起在公司外租了房子。目前公司会给应届生每月 1000 元的住房补贴。

六角大楼的食堂很便宜,一顿工作餐只需要 6.5 元,但如同不见荤腥的 “斋饭”,是吃饱而不是 “吃好”,而且人山人海。想吃好点有许多选择,诸如肯德基等餐饮店已经入住园区,但考虑到路程和排队情况,会挤占本就不富裕的 1 小时午休 + 吃饭时间,以至于不少员工选择自带午饭。

小乐印象最深刻的,是 “入厂第一课” 上公司发的入职礼包,里面有保温杯、笔、伞和卡套,这让在外企实习过的小乐有些失望,虽然实用,但缺少新意。

之前,在同学间口耳相传的 “入职礼包”,可能是阿里的智能音箱;字节的 T 恤和帆布包,腾讯的企鹅公仔。

这些互联网企业在发展初期代表着年轻化、进取、活力,因此往往受到应届生青睐。互联网文化逐渐进入制造业,跨界而来的 “造车新势力” 就带着互联网行业的烙印。比如蔚来的校招入职礼包有盲盒、徽章和贴纸等等;小鹏有香氛、小音箱等等。

与造车新势力相比,比亚迪这种传统大厂也许更老气横秋、按部就班。但也更体系化。一名入职造车新势力一年多的应届生就感慨,在比亚迪,至少做事情可以有迹可循,但在新势力更多靠自己摸索。

“在造车新势力,很多事情连前辈都没干过,更别说形成方法论。说得好听是可以自由探索,说得难听叫盲人过河。” 这位应届生说。她觉得,这在职业起步期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如今她更向往不那么光鲜亮丽的 “大厂” 了。

比学赶帮超,筛选人,也被筛选

比亚迪崇尚竞争文化,“比学赶帮超” 是校招生入职时的必修课之一,此外还要学习基本的岗位知识。

这样的竞争文化让比亚迪在短时间内成为新能源汽车霸主,一批又一批勤劳的比亚迪人在付出。例如比亚迪会表彰每月加班最多的那批员工,通过类似放榜的方式,刺激着所有部门所有人。花泽觉得,比亚迪的竞争文化区别于内卷,每月的绩效考核也比较公平。

竞争文化已经刻在王传福骨子里。王传福 1966 年出生于安徽农村,按照这一代企业家的话来说,年少时大家都是放牛娃,要想出人头地就得去读书考试,这背后都是一次次、一场场、一个个血淋淋的竞争。

2018 年前后,王传福将竞争文化提到了企业文化的高度。“我们把企业文化从平等、务实、激情、创新,调整为竞争、务实、激情、创新,就是要高度重视竞争。” 王传福认为,竞争虽然带来了短期的压力,但也同时带来了长期的繁荣、活力和生命力。

这也是企业内外压力所致。2017 年至 2019 年,比亚迪陷入困境,三年增收不增利。连王传福都说,2019 年他唯一的想法就是活下去。当时,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造成比亚迪汽车业务盈利下滑,其动力电池业务也受到宁德时代的挑战。

于是,比亚迪提出了竞争文化和市场化,让旗下几个零部件业务部门参与市场竞争,寻找公司外的客户,与竞争对手直接 PK。

竞争文化无疑加速了比亚迪集团几个子公司的发展,比亚迪电子、弗迪电池都在外部竞争中自我变革,如今成为了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但数年过去,新入职的应届生还吃这一套吗?

“入职一年多,我在最近才感受到卷的倾向。绩效考核变了,会加一些东西想让你竞争一下。” 小七说,由于自己不是争第一的性格,所以竞争文化在她这里更像是一个口号。

刚入职的佳琪也感触不深,她所在的部门都是年轻人,和入职前她以为比亚迪是一个 “压榨员工的血汗工厂” 的印象完全相反,她感觉部门氛围还是十分融洽的。

但小七也强调,由于比亚迪 “家大业大”,不同部门的工作强度不同,所以对竞争的感受也不同。她的一位同事日常工作是剪辑和文案,经常在工作日加班,没有加班费,但她所在的岗位一年到头也加不了几次班。

企业文化与制度,筛选人,也被筛选。不是所有校招生都认同比亚迪所说的竞争文化,和它所体现的 “民企里的国企” 的企业气质。

从 OKR 的提出,到 ESG,再到欧洲实行四天工作制度,世界管理的主流似乎都向着人性化发展,强调关爱、员工福利、可持续化管理。狼性的竞争文化,和看起来不够洋气的企业气质,越来越被年轻人所唾弃,用小乐的话来说:“这个行为很掉价。”

如果说竞争文化成就了比亚迪的新能源与制造帝国,那么比亚迪的成就又给这些校招生们带来了什么时代红利?或许,拥有这份工作本身就是时代红利。

时代红利能停留多久,是企业和员工的双向选择。接受了这份工作,但又受不了这些价值观与制度的年轻人开始向外走——比亚迪是他们的来路,却不是归处。

财报显示,截至 2022 年底,包括王传福在内,比亚迪共有 12 位高管,其中有 7 位在 2000 年之前就入职了比亚迪,最晚入职的也在 2005 年。另外,何志奇(1998 年入职)、何龙(1999 年入职)、周亚琳(1999 年入职)和杨冬生(2005 年入职)四位高管均是一毕业就入职了比亚迪,花费二十年左右的时间,从当年的应届生做到了如今的高管。

收入低、晋升慢,让比亚迪的年轻人开始畅想下一个理想国。有着当代电动汽车先驱、外企标签的特斯拉,成为了这些想要离开比亚迪的年轻人口中的理想国。虽然理想国就像围城,围城内外,总有人想离开,有人想进入。

其实,比亚迪的地位已经提升了不少。三年前的夏天,财经曾经和汽车专业毕业生聊起求职经历。当时他们选择主机厂的 “鄙视链” 是外资、合资、国企,最后才是自主品牌。甚至,都不会单独提起 “比亚迪” 这三个字。

如今,自主品牌崛起的呼声愈高,其中的比亚迪也连续两年进入世界 500 强,成为全球卖出最多新能源车的车企。在 2023 年校招普遍缩招的情况下,比亚迪还提供了三万多个校招岗位。

但改变鄙视链并非一朝一夕,如何把招进来的年轻人留住,为这个庞大的组织注入新能量,是比亚迪需要思考的问题。

(应受访者要求,佳琪、周涵、小乐、小七、花泽为化名)

本文来源:财经汽车,作者:郭宇 陈亮 翟芳雪 邓雨洁,原标题:《三万应届生涌入比亚迪,谁被谁改变》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