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价 29%,赛诺菲 24 亿港币 “抄底” 信达生物,中国创新药企迎来重新定价?
3 亿欧元入股 + 未来 3 亿欧元入股选择权,以及 2 款重磅药物合作,赛诺菲溢价 29% 投资信达生物,能否开启中国创新药头部企业重新定价?
作为中国创新药领域的代表公司,信达生物 8 月 4 日深夜发布重磅合作公告,赛诺菲将溢价 29%,总计 3 亿欧元(约 24.17 亿港元),参与信达生物股份增发,约占信达已发行股本的 3.87%。同时,未来可能进行第二次配股,总金额同样为 3 亿欧元。
此外,信达生物引入两款赛诺菲抗肿瘤药物SAR408701 Tusamitamab Ravtansine;anti-CEA ADC)及 SAR444245(非α偏向性 IL-2)中国权益,且无需支付首付款。
中国创新药标杆获得医药巨头溢价投资,是否意味着创新药估值天花板打开?
根据公告,信达 (作为发行方) 与赛诺菲全资附属 Sanofi Foreign Participations B.V.(作为认购方) 达成股份发行协议,根据协议所载条款并在其规限下,公司已有条件地同意向认购方配发及发行认购股份,分两次配发。
第一批次项下的股份将以每股认购股份 42.42 港元的价格配发及发行予认购方,现金总额为 3 亿欧元的等值港元 (即约 24.17 亿港元)。未来若该公司与认购方达成独立书面股份认购协议并在其条款规限下,认购方可再就第二批次项下的股份额外投资 3 亿欧元,每股价格将按紧接第二批次相关股份发行协议日期前 30 个交易日股份的平均收市价溢 20% 厘定,且该价格不得较基准价折让 20% 或以上。
华尔街见闻·见智研究(公众号:见智研究 Pro)认为,信达生物此次合作的亮点不仅在产品上的合作,更重要的是 3 亿欧元(约合 24.17 亿港币)的股权投资,将大幅缓解信达生物的现金流。
根据见智研究此前在《Biotech 开始靠砍项目续命,之后呢?| 见智研究》中的统计,根据 2021 年年报,信达生物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 16.62 亿港币,去年公司研发费用为 30.3 亿港币,因此信达在今年下半年必须进行补充现金流的动作。
令市场意外的是,信达生物没有选择此前康方生物(见《Biotech 再融资开启,纾解现金流压力已迫在眉睫 | 见智研究》)的小额增发方案,而是接受较大规模稀释股权,直接引入赛诺菲的投资,且投资金额巨大(3 亿 +3 亿欧元)。但是市场需注意的是,虽然此笔交易较大程度稀释了股权,但第一笔增发价格较昨日收盘价溢价 29%,证明赛诺菲对信达生物价值的肯定,市场在国内创新药市场出清背景下或对其定价过低。
创新药市场一直有一种说法,全球领先的 Big Pharma 是市场中眼光最准的风险投资者,相信放在这笔交易中可能也同样适用。见智研究认为,市场需关注此次交易对整个国内创新药重新定价的可能。
同时,市场也需要关注更多 Biotech 接下来 2 个季度的补流动作,是否会有更多的与大药企的股权合作出现。
两款重磅药物合作,包括一款 3 期临床 ADC
此次信达生物除了引入赛诺菲进行股权投资,还达成了两款在研药物的合作。包括 SAR408701 Tusamitamab Ravtansine;anti-CEA ADC)及 SAR444245(非α偏向性 IL-2)中国权益。
SAR408701 的临床开发和商业化
SAR408701 是潜在同类首创的 ADC 药物,靶向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自 5(CEACAM5),这是一种在非小细胞肺癌、胃癌和其他癌症中高度表达的细胞表面糖蛋白。目前, SAR408701 正在全球范围内(包括中国)开展二线非小细胞肺癌的 III 期临床研究,以及一项非小细胞肺癌、胃癌和其他实体瘤的全球 II 期临床研究。
根据协议,信达生物将负责 SAR408701 多个肿瘤适应症在中国的开发和独家商业化。赛诺菲有权获得最高 8000 万欧元的开发里程碑付款,以及基于该产品在中国净销售额的特许权使用费。
SAR444245 的临床开发和商业化
SAR444245 是一种潜在的同类首创、定点 PEG 修饰、工程化、重组人源 IL-2 的变体,其半衰期延长,可特异性结合低亲和力 IL-2 受体,同时缺乏与高亲和力 IL-2 受体α 链结合的能力。SAR444245 目前正在皮肤癌、胃肠癌、非小细胞肺癌/间皮瘤、头颈癌和淋巴瘤等适应症上开展全球临床 II 期研究。
信达生物和赛诺菲将共同探索 SAR444245 在中国的各种癌症类型的开发,其中信达生物将引领临床开发,赛诺菲将全权负责 SAR444245 的商业化。信达生物将有权获得高达 6000 万欧元的开发里程碑付款,以及基于该产品在中国净销售额的特许权使用费。
综上:中国创新药行业在经历长达一年多的出清后,信达生物迎来国际药企巨头赛诺菲的 “抄底”,或许在此刻需要重新思考一下,对于中国创新药龙头,市场目前的定价是不是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