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海外业务分拆提交香港上市申请,股价低迷期缘何 “逆势而行”?
得益于海外市场更高的客单价,Super Hi 未来或具有更高的业绩天花板。此外,拆分上市也有助于缓解股东给海底捞的压力。
就在餐饮股低迷之际,海底捞实控人张勇开启逆向操作:分拆海外业务 “Super Hi” 单独上市。
如计划成功实施,这将是继颐海国际、海底捞后,实控人张勇收获的第三个 IPO。
7 月 13 日晚,据港交所官网披露,海底捞海外业务分拆公司特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提交香港上市申请,联席保荐人为摩根士丹利、华泰国际。
如今的市场环境和投资者情绪,都不是火锅股上市的好时机。和去年年初创下的史上高点相比,海底捞目前的股价已经跌至当时的两成。
海底捞的海外业务有何底气在此时选择上市呢?
海外业务 “小而精”
据特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发布的上市申请材料显示,海底捞海外的餐厅网络从截至 2019 年 1 月 1 日分布于 5 个国家的 24 家餐厅,扩张至截至 2022 年 3 月 31 日分布于 11 个国家的 97 家餐厅。
资料显示,海外业务的收入由 2019 年的 2.33 亿美元增至 2021 年的 3.12 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15.8%。自 2022 年起海外业务亦呈现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的有力复苏,收入由截至 2021 年 3 月 31 日止三个月的 0.68 亿美元增加至截至 2022 年 3 月 31 日止三个月的 1.09 亿美元。
目前,海底捞在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韩国、日本、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十多个国家设有店面。
海底捞 2021 年报显示,截至去年底,海底捞在全球开设 1443 家直营餐厅;其中包括海外的 114 家门店,贡献了 27.22 亿元收入。
从 2021 年财报来看,经历了疫情,海底捞海外业务的经营情况已开始恢复,但整体占比有限。其中,境内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及以下城市、海外业务收入分别为 77.28 亿元、149.04 亿元、142.30 亿元、27.22 亿元,同比增长 30.3%、32.2%、74.8%、22.3%,占总收入比重为 19.52%、37.65%、35.95%、6.88%。
得益于海外市场更高的客单价,Super Hi 未来或具有更高的业绩天花板。
财报显示,2021 年海底捞海外餐厅的人均消费为 197.9 元,相当于公司平均值的 1.9 倍,境内一线城市的 1.8 倍。
此外,2020 至 2021 年,海底捞境内一线城市的顾客人均消费从 116.2 元降至 111.8 元,二线城市从 105.7 元降至 101.7 元,三线城市从 100.2 元降至 95.7 元。相比之下,海外餐厅的人均消费从 192.6 元增至 197.9 元,消费能力较佳。
如新加坡,根据海底捞 2018 年上市时披露的数据计算,彼时新加坡门店的单店年收入高达 5900 万元,而境内一线城市为 4600 万元,二线城市为 4400 万元,三线及以下城市为 2200 万元。
或为海底捞分担压力
除了市场因素,分拆或也有回馈近年来承担股价下跌压力的二级市场股东的考量因素在。
根据公告,Super Hi 计划采用 “实物分派 + 介绍上市” 的方式。“实物分派” 意味着 Super Hi 将股份直接分给海底捞现有股东,而非由海底捞直接控股;“介绍上市” 意味着不发新股、不融资,上市只是为了增加流动性,缩短上市流程,最快速实现 IPO。
实物分派无疑对海底捞现有股东是一个利好。
此前,张勇麾下的颐海国际和海底捞分别在 2016 年和 2018 年登陆港交所。其中,海底捞上市后市值很快冲破千亿港元,创始人张勇夫妇身家更是随之飞涨。
随后几年间,在消费升级浪潮的驱动下,海底捞股价一路狂飙,成为国内市值最高的餐饮企业。然而,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海底捞和颐海国际的股价在 2021 年初达到历史高点后大幅跳水,市值萎缩 80% 以上。
两只股票长期低迷,不仅套牢了大批二级市场投资人,也让张勇及海底捞管理层倍感压力。海底捞在 2021 年底启动改革计划,关闭大批亏损门店,张勇也让出了 CEO 职务。
如今,海底捞将海外业务这块相对优质的资产分拆单独上市,类似于向股东进行了一次 “特别派息”;后期如果股价上涨,对股东则更是一种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