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检测商的资本化透视:两年间超 10 家企业冲刺 IPO “出海” 或成业绩大增动力
核酸检测日趋成为常态化的抗疫手段。
2022 年 4 月 17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李金明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我们国家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做到大规模的人群筛查去发现传染源感染者的国家。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已经完成了大约 115 亿人次的这个检测。我们通过核酸检测,精准快速地流调,发现可能的传染源、密接、次密接,在短时间里头有效地控制疫情。”
115 亿人次所折射的巨大核酸检测市场空间,为十多家新冠检测企业开启了 IPO 的大门。
据信风(ID:TradeWind01)不完全统计,2020 年 1 月以来,已经有 9 家与新冠检测相关的企业成功登陆科创板,1 家新冠检测相关企业成功实现创业板上市;同时科创板、创业板还共有 3 家新冠检测相关企业处于 IPO 审核排队之中。
仅在 2020 年,上述十多家新冠检测相关企业合计实现了超 50 亿的新冠检测收入。
信风(ID:TradeWind01)注意到,不同的新冠检测相关企业之间,营收差距颇大。部分企业的新冠检测营收逼近 10 亿元,而部分企业该业务的营收却只有千万规模。
这一差距的背后,也是企业业务发展方向的不同。
虽然集中采购政策的持续推行加剧新冠检测市场的竞争态势,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盈利空间。但是多家企业选择将新冠检测产品出口至海外市场,也使其收入与其他新冠检测企业进一步拉开了差距。
两年间 IPO 超 10 家
据信风(ID:TradeWind01)的不完全统计,2020 年初至 2022 年 5 月 4 日,共有 13 家新冠检测相关的企业向科创板和创业板递交了 IPO 申请书。
其中,已有 10 家企业成功实现上市。
信风(ID:TradeWind01)统计招股书发现,包括仁度生物(688193.SH)、圣湘生物(688289.SH)在内的共 10 家企业仅 2020 年内的新冠检测业务收入就已合计超过 44 亿元。
虽然新冠检测并非是这些企业的唯一业务,但不可否认的是新冠检测市场的旺盛需求,为这些企业的 IPO 创造了更好的业绩条件。
2020 年以前,这 13 家企业业绩表现平平。
以 2022 年登陆科创板的仁度生物为例,其 2019 年的营收仅为 0.99 亿元,而 2020 年其营收规模已经 “暴增” 至 2.50 亿元,营收同比增长率达到 152%。
新冠核酸检测业务在 2020 年为仁度生物带来 1.48 亿元的营收,占总营收的比重已超 50%。
圣湘生物在上述公司中表现则是最为突出,其 2020 年营收同比增长幅度高达 1203.53%。
2020 年 1 月,在圣湘生物的核酸检测试剂获批上市后,其同年 3 月便向上交所递交 IPO 招股书。不到四个月,圣湘生物便顺利拿到证监会的注册批文。
除仁度生物、菲鹏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菲鹏生物)和英科新创(厦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外,有 9 家新冠检测相关的企业在 2020 年当年便提交了 IPO 申请书,并在当年或 2021 年顺利实现上市。
当时间线拉长至 2021 年,上述不少企业的营收也开始陷入增长乏力的局面。
2021 年,仍旧保持 3 位数营收规模增长的新冠检测相关企业仅有博拓生物( 688767.SH)、易瑞生物(300942.SZ)和菲鹏生物,这三家企业 2021 年的营收分别为 18.18 亿元、5.98 亿元和 23.32 亿元。
另据信风(ID:TradeWind01)的不完全统计,在疫情前便已经上市的新冠检测相关企业中,有不少于 7 家企业的 2020 年营收同比增长率达到了三位数,其中包括达安基因(002030.SZ)、九安医疗(002432.SZ)等。
以 2020 年登陆科创板的东方生物(688298.SH)为例,其营收从 2019 年的 3.67 亿元增长至 2020 年的 32.65 亿元,同比增长幅度高达 788.83%。
2019 年底登陆科创板的硕世生物(688399.SH)营收也在 2020 年达到了 17.40 亿元,营收同比增长达 502.39%。
然而这些企业中,2021 年仍旧可以保持 3 位数营收规模增长的企业则只有明德生物(002932.SZ)、热景生物(688068.SH)等在内的四家企业。
尽管部分企业的营收处于缓慢增长的趋势,但是相比疫情前来说,企业的营收规模基本上还是呈现翻倍增长。
比如,此前因卷入案件而备受关注的金域医学(603882.SH),其 2021 年的营收为 119.43 亿元,已是 2019 年营收规模的 2.27 倍。
再如达安基因(002030.SZ)2021 年营收达 76.64 亿元,为 2019 年的 6.98 倍。
无畏集采挑战
伴随着需求量的增加,核酸集采价格的不断走低,阻碍了更多后来者的掘金,同时也让现有的新冠检测企业难以维持原有的高毛利状态。
湖北 2020 年 4 月启动新冠检测试剂盒集采,最低中标价为 16.78 元;同年的 5 月,广东省牵头云南、广西、重庆、湖南、江西等省市进行新冠检测试剂集采,核酸检测试剂最低中标价已经达到 13.08 元。
2021 年 4 月,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公示新冠检测试剂联盟地区集团带量采购时,核酸价格最低已达到 5.38 元。
而就在五一假期前,2022 年 4 月 29 日,广东省的核酸检测试剂的最低中标价降为 3.2 元。
在集采持续降价的同时,核酸检测的指导价也在不断承压。
2020 年年初,核酸检测的指导价仍在 180 元至 200 元区间,但是不到半年,同年 6 月多地医保局便下降了核酸检测指导价到 120 元。
2021 年 9 月中旬,全国核酸检测指导价已降至单人单检每人份 60 元以下,多人混检每人份 15-20 元。
2022 年 4 月 2 日,国家医保局再次下调新冠核酸检测指导价,要求各省份将单人单检降至不高于每人份 28 元;多人混检统一降至每人份不高于 8 元。
一些地区的价格甚至还在持续压低,例如河北省医保局明确自 2022 年 5 月 6 日起,新冠核酸检测项目的单人最高限价降至 19.7 元,混检最高限价降至 3.4 元。
虽然新冠检测企业的高增长在国内遭遇降价压力,但伴随疫情席卷全球,这些企业的跨境业务成为了新的增长来源。
信风(ID:TradeWind01)注意到,2021 年仍旧可以实现稳定增长的新冠检测企业多数将市场 “瞄准” 了境外。
以 2021 年 3 月上市的新冠检测企业——奥泰生物(688606.SH)为例,其 2021 年的营收规模达到 18.73 亿元,同比增长了 64.98%;而其境外收入高达 11.34 亿元,营收同比增长 377.71%。
再如,2021 年同比实现 110.09% 营收增长的博拓生物(688767.SH),境外市场为其贡献了超九成的收入。
仍处于提交注册环节的菲鹏生物 2021 年上半年也从境外市场获得了 8.55 亿元的营收,占当期营收比重达到 77.53%。
2021 年营收同比增长率达到 945.54% 的热景生物,其从境外市场获得了 50.63 亿元的营收,在其总收入中占比达到 94.30%。
热景生物也在年报中表示:“2021 年初,公司作为德国率先获得新冠抗原自测产品市场准入的企业之一,始终践行 ‘质量决定企业生死’ 的核心价值观,经过一年多市场的充分考验,实现了较大的销售规模和经济效益,促使公司 2021 年度整体经营业绩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常态化能否 “以量补价”?
尽管多家企业都在年报中承认,新冠检测业务对于企业业绩的助力,但是不少企业对于新冠检测业务所涉及的具体数据却较为 “模糊”。
比如圣湘生物 2021 年的年报中并未明确指出新冠检测业务所带来的业绩增量具体数额,仅按照诊断试剂、诊断仪器和检测服务列示了营业收入。
再如,华大基因(300678.SZ)的 2021 年年报仅是粗略地列示了 “感染防控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 的业务收入,并未对新冠检测产品所带来的收入进行具体披露。
在业内看来,这或许也隐含着相关企业对于新冠检测为代表的特殊业务的不可持续性有所担忧。
部分卖方机构就认为新冠检测收入所带来的增长难以长期维持。
比如,首创证券分析师李志新指出:“中长期来看,随着新竞争者的进入、产能持续扩大和疫情峰值过去,抗疫产品面临需求逐步回落、价格梯次回归双降的局面”。
李志新还指出,2022 年医药需求 “回正” 才是大方向。
但也有分析人士认为,为应对奥密克戎等传染性更强的变种毒株扩散,越来越多境内大中城市可能会将核酸检测设为常态化运行机制,这也将进一步提高核酸检测用量,对相关企业带来 “以量补价” 的效果。
“如果都像深圳一样,后续核酸检测在诸多城市都成为一种常态化的防控措施,那么对新冠检测需求的量也会有所提高。” 北京一家私募机构研究员指出,“检测试剂其实如果量足够大,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这也有可能成为检测企业的一个拥有稳定现金流的机会。”
但与此同时,存量新冠检测业务为企业所带来的 “真金白银”,也正转化为企业对检测以外的常规业务的投入。
比如,明德生物便在 2021 年年报在表示:“公司背靠性能优异的新冠 a 核酸检测产品,核酸检测系统装机量和使用量大幅增长,借此契机,公司加快呼吸道、生殖道、血筛病原体等涵盖最常见疾病病原体试剂研发和产品注册进度,继续推出更全自动化的核酸检测系统和差异化领先产品 POCT 分子检测设备,扩大分子生态产品线,保持公司创新分子产品在后疫情时期的高速发展。”
再如,东方生物(688298.SH)也在经营计划中表示:“2022 年,公司将充分利用好新冠检测试剂销售带来的细分行业龙头地位影响力和资源集聚能力,大力拓展国内外战略合作新客户,同时,已合作战略客户全面延伸到中长期战略合作,力争将原有业务即 POCT 快速诊断平台、分子诊断平台、液态生物芯片等 ‘三个平台’ 已储备的数百种产品,以及 2021 年投入的新产品,全面嫁接到战略合作伙伴,全面推向国内外市场,尽快投产见效,确保后疫情时代经营业绩的平稳过渡,为中长期发展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