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独角兽,上市凉凉了?
文 | 一点财经作者 | 郭濡逸 012014 年前后,投资人徐小平和沈南鹏有过一个饭局。 在席间,两个人就一家人工智能初创公司的估值产生一番争执——徐小平认为该公司未来估
文 | 一点财经
作者 | 郭濡逸
01
2014 年前后,投资人徐小平和沈南鹏有过一个饭局。
在席间,两个人就一家人工智能初创公司的估值产生一番争执——徐小平认为该公司未来估值能到 5000 亿美元,而沈南鹏只给到 1000 亿美元。两人互不相让,另一名参与者只好以 3000 亿美金的折中价格打圆场作罢。
这家公司叫格灵深瞳,这也是它创立初期流传颇广的一个故事版本。
2017 年 3 月,万象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格灵深瞳参与项目投资。
格灵深瞳成立于 2013 年,天使轮融资就来源于真格基金等机构的数百万元。到 2014 年,红杉资本又斥资数千万美元进场。两位投资大佬给钱给资源,在当时的他们看来,格灵深瞳很可能就是一只未来的 AI 超级独角兽。
成立七年之后,格灵深瞳终于在去年底开启科创板上市辅导,准备踏上二级市场。但对它背后的投资机构而言,这很难算得上是丰收的时刻。不仅当年动辄几千亿美金的估值再没人提起,事实上,如果能够顺利上市,就值得提心吊胆的投资人们去喝一杯了。
这就是曾经喧嚣一时的 AI 行业在当下的处境。
过去几年,AI 在创投圈经历了从高峰到低谷。当年的热门投资赛道,如今已变得十分冷静。一家家趁着风口成立起来的人工智能公司,要么从高调陷入沉寂,要么正在为生存而战。那些曾经不断讲述的美好远景故事,很难再有人兴致勃勃地去听。
一些头部的 AI 公司仍存有希望,那就是挣扎上市。
去年下半年,旷视科技、依图科技、云从科技、云知声、云天励飞等五家 AI 公司向科创板递交了上市申请。在这一波拟上市小高潮之下,今年原本有望是 AI 行业上市的大年。但从目前来看,这样的预期可能要大打折扣。
意在冲刺 “AI 语音第一股” 的云知声,在递交招股书 100 余天之后,今年 2 月份却主动撤回申请,上交所进而终止其发行上市审核。无独有偶,依图科技也 “因发行人及保荐人主动要求” 而中止审核,并需要在三个月内补充提交材料,才能继续推动上市进程。而另一家明星公司旷视科技,其原本 2019 年就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但最终未能如愿登陆港股。无奈之下,旷视科技又瞄准了科创板,加入 “科创板 AI 第一股” 的激烈争夺。
旷视、依图和云从一度并列为计算机视觉的 “AI 四小龙”。它们拥有豪华的创始团队和投资者阵容,作为资本的宠儿,这些行业独角兽一度是上市的热门标的。不过随着当前 IPO 审核明显收紧,以及 AI 行业商业模式的瓶颈,昔日风光的明星公司们陷入了困境。
当徐小平和沈南鹏当年吃那顿饭时,或许都没有想到,他们口中争执的千亿美金估值,到头来很可能会化成一场泡影。
02
2018 年是 AI 行业的分水岭。
这一年人工智能创业的火热达到顶点,其实不单是 AI 赛道,据胡润百富的统计数据,2018 年时中国每 3.8 天就号称会出现一家独角兽公司。
就在这一年,旷视科技的年轻创始人印奇,成为《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18 全球 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 之一。当时他的公司成立已有七年,看起来正入佳境。而另一家计算机视觉独角兽商汤科技,2018 年内就连续完成 C 轮、C+ 轮融资,估值达到几十亿美元规模。
但 2019 年之后情形迅速变化,整个创投圈的景气度急剧下降,年内更是有几家独角兽企业宣告倒闭。仍处在烧钱阶段而盈利无望的 AI 公司,也逐渐进入艰难的时期。
旷视科技曾经有过早日突围的希望。最初其属意港股市场,2019 年 5 月完成 D 轮融资后(当时估值约 40 亿美元),旷视不久便向港交所递交申请,打响了 AI 独角兽上市的首枪。印奇在后来接受《财经》采访时提到,当时是 “最好的上市时机”——遗憾的是,这一被命名为 “金刚” 的上市计划最终搁浅。结果就是,已完成七轮融资的旷视科技,至今仍饱受因 “IPO 不可控” 而带来的压力。
就在去年底 AI 公司集体发出上市信号时,作为曾在一级市场估值最高的商汤科技,也传出过上市消息,但随后便被否认。商汤科技当时表示,公司并不亏损,经营上也没有压力。言外之意,其并没有迫切的上市压力。但实际上,算上去年 12 月份的 Pre-IPO 轮融资在内,这家有着 “融资机器” 称谓的 AI 公司,成立至今融资次数已达十轮。作为 AI 独角兽中上市态度最为隐晦的一家公司,商汤科技或许难以继续淡定。
AI 公司们的上市梦不可谓不迫切。2019 年正式开板的科创板,给迷惘中的科技公司们带来新的希望。虽然科创板作出了对科技公司的友好姿态,但在基本面上,AI 独角兽们的情形都难言乐观。
持续大幅亏损,就是目前最为明显的状态之一。据财务数据显示,自 2017 年至 2020 年 9 月,旷视科技累计亏损额为 142.5 亿元;从 2017 年至 2020 年上半年,依图科技亏损额则超过 70 亿元;而同期,云从科技和云知声等也长期亏损——按照云从科技自己的测算,其扭亏为盈的时间节点要等到 2025 年。
财务状况不佳之外,AI 公司诸如股权结构、关联交易、实控人情况等细节,也遭到监管层的严格问询。依图科技就曾收到上交所的连环 47 问,可谓 “触及灵魂”。而在业务层面,已被终止上市发行审核的云知声,更是被同行公开质疑招股书有夸大宣传之嫌。于是在重重压力之下,不得不主动撤出了 IPO 的竞速行列。
03
对那些已上市的 AI 概念公司来说,在经历上市初期的市场热捧之后,如今亦逐渐回归平静,甚至股价一路走跌。
“AI 芯片第一股” 寒武纪,仅用四年时间便成功登陆科创板。去年新股申购阶段,其网上有效申购数高达 3808 倍,中签率低至 0.04%。上市当天,寒武纪股价较发行价飙涨 358%,达到 295 元/股。不过在此之后,其股价开始一路回落。截至 4 月 19 日收盘,其股价为 132 元/股,市值也由最高点时的上千亿元缩水了一半。
寒武纪的上市热,彼时曾被认为将带动一大批 AI 公司上市。但这一幕此后并未出现。相反,由于今年来 IPO 环境趋严,它们的上市梦变得更加困难。
按照证监会 1 月份发布的《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各板块首发申请企业信披质量及中介机构执业质量的检查机制得到明确,IPO 入口关更加严格。有意思的是,在中证协组织抽签对 20 家科创板和创业板首发企业进行检查时,多达 16 家企业主动撤回首发申请和撤销保荐,令市场大跌眼镜。在拟 IPO 公司纷纷主动打起退堂鼓之际,年内 AI 公司们的上市之路将同样坎坷。
这无疑把昔日估值甚高的独角兽们,以及背后的资本推手架了起来。
商汤科技在完成 Pre-IPO 轮融资之后,最新估值据称达到 120 亿美元。但假使能够上市,二级市场能否给出相应表现,手握筹码的投资人们或也没有足够底气。而据全天候科技此前报道,Pre-IPO 轮融资之前,商汤科技很长时间内曾持续努力融资,但其投前高达百亿美元的目标估值,直接吓退过投资机构。虽然商汤仍拿到了这轮关键的融资,它背负的资本退出压力也骤然加大。
类似状况也发生在其他知名公司身上。据《财经》去年 7 月份的一篇报道称,曾有一些投资人打算私下交易一家头部 AI 公司的股份,但由于估值太高而几乎卖不出去。如今,进则上市前景不明,退则难以转手退出,资本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而局中人的体会越来越深刻。
早在 2018 年行业高光的时候,商汤科技创始人徐立就曾直言,对 AI 公司而言,越靠后轮次进来的投资人,越不会被遥远的故事打动,关键还是会看你是怎么落地的。当错失赴港上市的机会之后,印奇也开始有所思考:整个 AI 行业已进入一条 “死亡之谷”,那些能够穿越死亡之谷活下来的公司,必然是在验证产品价值和技术可行性之后,能够快速进行商业落地和规模化应用。
至于谁能最终活下来,他当时(2020 年中)给出的预测是:18-24 个月。
时间的确会消磨一切。今年,“AI 四小龙” 中成立最早的旷视科技已满 “十岁”。按照创投圈过去的流行逻辑,这不仅是一个还能不能称作独角兽的尴尬年龄,而且也早已步入能否顺利上市的敏感期。
那些仍徘徊在资本市场门外的独角兽,外界有对这些高科技布道者的欢呼与掌声,但同时也夹杂着对资本泡沫的满腹质疑。
套用一句流行语——留给它们的时间不多了。
本文来源:一点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