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lstreetcn
2021.03.10 13:32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涨价、盈利、IPO?共享充电宝没你想象的好过!

共享充电宝千转百回后形成 “三电一兽” 格局,他们不断涨价,纷纷宣布盈利、冲上市。他们真的活的很好吗?王思聪真的要被打脸吗?

作者|包校千 编辑|罗丽娟

从不被看好到 “闷声发大财”,眼下,共享充电宝玩家们还在加速冲击资本市场,以新姿态重回公众视野。

近日,怪兽充电被传出或于今年上半年赴美上市,正在与花旗、中金、华兴资本及高盛等投行洽商,计划募资 3 亿美元。

无独有偶,早在 2020 年 7 月,同为赛道第一梯队的小电科技计划在创业板上市,并于次月完成了第一期辅导工作。公开信息显示,小电目前覆盖全国超 1600 座城市,用户量约 2 亿。

共享充电宝第一股花落谁家,尚未见分晓。尽管在资本市场上,共享充电宝再次获得关注,但在消费端呈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在社交媒体和投诉平台上,不乏用户关于共享充电宝的投诉和质疑,主要问题包括虚假网点多导致无法还机、未退还押金、乱扣费等;也有商家投诉,共享充电宝企业承诺的分成费用未兑现。虽然投诉不断,但是并不妨碍共享充电宝的租借费用一路高涨。去年底,9 关于#共享充电宝为什么越来越贵#的话题还冲上了热搜。

短短数年间,共享充电宝行业先后经历了爆发期、沉淀阶段。从百花齐放到 “三电一兽”(小电、街电、怪兽、来电)格局的形成,再到 2020 年疫情下受困、美团强势杀入,如今,头部玩家计划冲刺 IPO。

整个行业在经历了多轮洗牌和起伏后,再次热闹起来。

曾经,王思聪对共享充电宝行业评论称 “要是能成我吃翔”,那么实际上,共享充电宝行业是真的成了吗?

花样收割用户

最近一次租借共享充电宝的经历让张嫣感到气愤。

起初,她在深圳欢乐海岸的一家商铺租借了来电共享充电宝,随后带离了店铺,“因为想着充电宝网点很多,哪里都可以还,不会担心在别的地方还不了。”

直到张嫣充电完毕准备归还时,问题出现了。按照官方小程序显示的附近网点,张嫣先去了最近的一家,到达后,发现根本没有相应的充电宝机柜。她再次搜索下一个网点,依然无果。

“我按照地图显示的位置跑了五家,要么没有机柜,就是店铺没开门。” 随后,张嫣尝试与该品牌的客服沟通,但电话始终无法拨通。情急之下,她点击了买断选项,“可刚打开那个界面,还没有确认就直接买断了。”

她气愤地发了条微博并 @来电科技,诉求是退还 100 元的买断费。

类似的情况屡见不鲜。北京的曹军在谈及自己租借共享充电宝经历时抱怨道:“现在充电宝收费太贵了,正常使用充电宝 8 块钱,加上找网点归还浪费时间计费到了 12 块钱,最后充电宝没电了,还照常计费。”

僵尸网点不仅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而且无形中延长了用户的使用时间,尤其是共享充电宝的单位价格成倍提高后,包括曹军在内的消费者对于共享充电宝的收费标准,也颇为不满。

从 2019 年开始,充电宝不止一次因涨价登上热搜。如今,很多热门商圈的价格从原来每小时 1 元钱,普遍涨到每小时 2 到 5 元钱,部分繁华地段甚至高达每小时 10 元。

来电 COO 任牧曾谈到,涨价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利益驱动,由于商家在产品上可选择性增多,因而有更大的议价权;二是成本驱动,一些场景需要高昂的入场费,为保证不亏本,运营商只能通过涨价将部分成本转移到用户身上。

事实上,“为了收回前期投资,维持企业的持续经营和进一步发展,头部玩家的集体涨价其实是一场共谋。” 广东金融学院教授管同伟表示。

在用户吐槽涨价背后,或是共享充电宝已经成功 “收割” 市场的现状。

有行业人士算过一笔账,以目前 “三电一兽” 的 8 口机柜为例,假设每小时收费 2 元,每天每个充电宝使用 2 次,每次 1 小时来计算,单月流水达 960 元。刨除商家 50% 的分成和地推 10% 的抽成,净利润大概为 384 元。即使扣掉单个充电宝 40 元和机柜 500 元的成本,以及扣掉人力与折旧成本,三个月即可回本。如果充电宝使用频率、单价再增加,企业年利润率可超过 60%。

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在直营模式下,2019 年共享充电宝 TOP4 毛利率均值近 25%。企业收入主要来自于租赁、广告和其他,其中租赁收入占比 97.2%,广告收入占比 0.5%,其他收入占比 2.3%。

显而易见,提振收入最简单可行的路径就是在租赁环节 “涨价”。

在共享充电宝初入市场之时,多个品牌纷纷打出 24 小时免费、每天只收一元钱、免费一小时等收费策略。

随着共享充电宝的使用场景越来越丰富,多家企业网点从核心地段的大型商场、KTV、酒吧等娱乐场所,铺设到街边小店、旅游景点、车站、机场等多种场所。在规模效应之下,利好消息不断。

2018 年,街电率先宣布其已实现盈利。次年,小店、来电、怪兽充电都表示已盈利。

与此同时,用户量也开始激增。iiMedia Research 数据显示,2017 年到 2019 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用户规模从 1.02 亿人快速增长到 3.07 亿人。2020 年虽然受到疫情冲击,但用户规模仍有望达到 2.29 亿人。

在线下扩张方面,小电和怪兽均宣称已覆盖超过 1600 座城市,街电则对外公布其城市覆盖率达 95%,来电也达到了 90%。进攻之势从一二线城市迅速向低线城市蔓延。

当共享充电宝做足了市场教育,开始悄悄涨价后,人们猛的发现,充电宝的 “1 元时代” 早已结束。取而代之的是日益高涨的收费策略。

2019 年,共享充电宝的价格单位从 “每小时” 变为了 “每半小时”,收费标准以每半小时 1.5 元到 2 元居多,比初始阶段迈上了一大台阶。

改头换面后的共享充电宝,从 “伪需求” 转变为 “闷声发财” 的行业代表。同时随着行业发展逐渐成熟,共享充电宝行业再度被看好。特别是随着 5G 手机的普及,与众多沉浸式体验软件发展,手机耗电量也会增大,共享充电宝的使用也或将迎来新的增长爆发期。

艾瑞咨询发布的《2020 年共享充电宝行业分析报告》指出,2019 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租赁交易规模达到 79.1 亿元,呈现 141.3% 的高速增长。其中,用户用电焦虑的加重,有益于共享充电宝市场的增长。

头部玩家的线下厮杀

2013 年,在电池行业拥有丰富经验的袁炳松提出了 “共享充电” 的概念,其也被认为是共享充电宝行业的第一人。

次年,袁炳松成立了来电科技,作为首家共享充电企业,提出了 B2B2C 的商业模式,并研发出国内第一台共享充电机柜及共享充电宝;此后,来电科技开始了专利申请之路,包括充电方法、设备、装置系统的基础核心专利。

在来电科技忙着布局专利的时候,2015 年,另一个业界重磅玩家街电科技成立,现法人原源曾在阿里巴巴负责支付宝钱包运营推广与 O2O 业务;2016 年,北京伊电园网络科技旗下的共享充电服务平台小电科技也推出市场。

当时,市面上的共享充电宝主要有三种模式——以街电为代表的可移动小机柜,一般为 6-12 个卡槽;以来电为代表的可移动大机柜,拥有较多卡槽;还有以小电为代表的不可移动桌面充电模式。

市场上也以此形成相较稳定的三足鼎立局面,只是整个行业还不温不火,未能打出更多的水花。

直到 2017 年,共享充电宝行业迎来了第一波热潮。

彼时,随着共享经济风口降临,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纷纷获得资本追捧,而共享充电宝行业也开始受到资本关注,迎来密集融资。

2017 年最疯狂的时候,共享充电宝行业创下 10 天融资金额近 3 亿元、40 天达 12 亿的成绩。彼时,资本市场上超 20 家明星机构入局。

来电、街电、小电均宣布大额融资,进入 “亿元俱乐部”;Hi 电及其他品牌紧随其后宣布融资进入市场,整个市场迅速进入 “多电混战” 的局面。

火爆的共享充电宝行业还引来了口水战,2017 年 5 月初,聚美优品宣布斥资 3 亿元投资的街电项目后不久,王思聪就怒批共享充电宝说:“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就吃翔,立帖为证”。

在此期间,后来者怪兽充电才在上海成立,但成立之初便获得资本青睐。2017 年,怪兽充电先后获得 3 轮融资,吸引了高瓴资本、小米集团、顺为资本、蓝驰创投等投资机构入局。

根据天眼查截止到 2020 年 11 月的数据显示,我国超过 75%的共享充电宝相关企业成立于 2017 年及之后。其中,2017 年新增超过 120 家相关企业,环比增长 195%。

而在共享充电宝的投资方中,不乏 IDG、红杉中国、腾讯投资、顺为资本和元璟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身影。

但有意思的是,同样在 2017 年,共享充电宝行业也经历了疯狂的 “倒闭潮”。当年 10 月,仅存活了 10 个月的乐电成为首选宣布倒闭的共享充电宝企业。对于退出市场,其创始人楼莹莹总结为几大因素:使用频率、投放场景、产品安全等。

此后,泡泡充电、小宝充电、河马充电等玩家因资金链断裂,先后退出赛道;Hi 电风波不断,裁员消息频出。就连美团点评试运营的共享充电宝项目,仅仅两个月就宣布停运。

一边是吊尾项目进入清算阶段,一边是实力玩家开始跑马圈地。到 2019 年,共享充电宝形成四分天下的格局——根据 TrustData 移动大数据监测平台的统计,街电、小电、怪兽充电、来电在 2019 年的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 28.6%、27%、25.1% 和 15.6%。

头部梯队中,元老来电已经明显落后于其他家。这或是因为来电错将精力投入到了 “专利营销” 上。作为赛道中专利数量最多的拥有者,一直以来,来电都试图以专利战钳制对手。街电、怪兽充电等无一幸免。袁炳松曾自信地表示:“后进的厂商只要做吸纳式扫码借电,就不可能绕开我们的专利。”

仅从 2016 年 7 月到 2017 年年初,来电就发起或参与了 40 多件诉讼,金额高达 7000 万。而旷日持久的专利拉锯战也耗费了公司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导致其在后来的各类市场争夺战中失去了优势。且来电科技标榜的多项专利,最终被权威机构认定无效。

除了明面上的对战,共享充电宝的线下 “背地里” 的厮斗也同样激烈。“竞对之间为了抢点位,偷设备、拔电源、粘贴假二维码,甚至会蓄意破坏设备都是家常便饭。” 2018 就加入到共享充电宝行业至今的林峰表示,刚入行不久,他就听说小电的机器在西安同一商场一个月之内出现了两次爆炸,这样的事件在业界看来并不是偶然,人为的可能性很大。

2018 年 5 月,社交平台上流出一则监控视频,拍摄到的内容是来电创始人袁炳松在长沙某餐吧就餐时,偷走了公共区域的街电共享充电宝机柜。

此事经媒体曝光后,引起公众哗然。袁炳松发布内部信称,视频中被拍到的确实是其本人,但和商家商量过,只是搬回去研究一下,两天再还回去。同时,他称,视频经过剪辑,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视频流出背后原因系街电投资人陈欧曾用视频威胁其做专利权交易,但被拒绝。

袁炳松喊话陈欧:“我来电哥不是被吓大的,更没什么面子可给。陈欧愿意放出视频,我就认,法院一审判决你敢认吗?” 在信中,袁炳松还直言:“破坏设备、偷设备,在共享充电行业不是什么秘密。遇到这种情况,就要用市场的方式狠狠打回去。”

而争夺商户点位,或是共享充电宝线下最主要的市场之战。

为了拉拢商户,特别是在核心人流区域,最初免费进场的共享充电宝企业,开始不断给商户开出更高的入场费及分成。

来电一位 KA(KeyAccount,重点客户)表示,普通类型的商家目前都可以拿到 50% 左右的分成,商场、医院、酒吧、KTV、水会、交通枢纽等场所的分成比例可达七八成。而抢手商户还能拿到数额更可观的进场费,运营商们甚至可以按照季度、半年度和年度预支付。

在脉脉职言区,有行业知情人士曝出怪兽充电 2019 年的入场费数据。其中,武汉威尼斯水世界的一次性进城费就高达 140 万元。其他场地的入场费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其中一些场地除了进场费还可得到五至七成的分成。

怪兽充电在全国部分城市的进场费(分成)

对此,全天候科技向怪兽充电方面求证,后者并未否认数据的真实性,只表示该数据属于 2019 年早期的统计。

林峰透露,怪兽充电在 2019 年 5 月拿到 3000 万美元融资后,前三个月给到商家的分成直接达 100%,此后也保持了最高 70% 的高分成模式。同年 12 月,怪兽充电再次拿到 5 亿人民币的融资后,继续加大了对商家的补贴力度。

而在抖音爆红的西安大唐不夜城,不甘示弱的小电也 “砸了 100 多万进场费”,林峰表示,为此小电还需要配合景区做定制机。

在疯狂的 “烧钱” 大战下,商家的话事权也越来越大。2020 年,美团再次高调入局,初期,美团试图以原市场占有率撼动头部企业,结果不尽如人意。某充电宝代理商直言:“别看美团手里掌握了那么多的餐饮资源,他跟商家谈 60% 的分成,很多商户根本就看不上,所以美团的直营团队后来也不得不用钱砸。”

激烈的博弈让整个行业的毛利率越来越低。来电 KA 直言,“只要有钱烧得起,任何玩家都可以入局。但这天然决定了这个行业的净利润天花板一定不会高。” 但对于还在赛道上的玩家们来说,如今或已骑虎难下。

共享充电宝还能靠什么赚钱?

2020 年以来,疫情突袭全行业。作为一个高度依赖客流量的行业,共享充电宝的投放场景主要集中在商圈、旅游、社区、餐饮、酒店、影院等场景,受疫情期间线下关店影响,共享充电宝使用率大幅下跌,租赁收入也一度跌至冰点。

2020 年 2 到 4 月共享充电宝活跃用户骤减

还未能从烧钱大战中缓过来的共享充电宝玩家们,再次受到了重挫,这一过程或许会导致中小企业加速出清。这也凸显了多少共享充电宝企业盈利模式单一的弊病。

眼下,为了破局,第一梯队玩家也不得不寻找新的增长点。

去年以来,怪兽充电在零售便利领域动作频频,先是与郑州本土最大的便利连锁品牌悦来悦喜签约合作,再独家进驻福州万嘉便利旗下九百余家门店。

除了便利店,怪兽充电还与深圳市著名的生鲜类超市朴朴超市、广州市坚果零售龙头粒上皇、网红茶饮零售品牌茶理宜世等本地知名零售品牌建立合作关系。借助密集布局便利店、生活超市等零售消费场景,把充电设施融入本地生活网络,提升所谓的 “全场景布局” 效率。怪兽充电的共享充电网络又得到了扩张。

2019 年,怪兽充电宝在融资计划书中同样透露,“基于海量用户和商户建立强大网络渠道,致力于成为一家科技 + 零售的公司”。

这份计划书数次提到,新零售才是怪兽充电面临的千亿级市场。通过快速搭建以共享充电宝为核心的下沉渠道,厂商可实现其他品类渠道复用,比如礼品机、智能零售柜、电子烟、IP 玩具柜等。

除此之外,共享充电宝企业们还在快马加鞭迈入新战场,以抢夺先发优势。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 年,共享充电宝的使用用户多集中于二线城市,其市场占比高达 40%;其次为三线城市,共享充电宝的使用用户占比 28%;易观也指出,目前一二线城市的共享充电宝点位投放已经日趋饱和,厂商的布局竞争开始向三四线城市拓展,目前下沉市场还处于早期有大量用户红利可以挖掘的阶段。

有机遇,也有挑战。

2020 年 12 月,关于 “共享充电宝可能会利用数据线对用户实时监听” 的消息冲上微博热搜。

相关消息称,共享充电宝可以通过数据线来窃取用户设备里的个人信息。若消费者使用一条不带数据传输功能的充电线连接充电宝,并不会有泄露隐私的风险,但如果换上一条能传输手机数据的充电线,充电宝就能将其内部的恶意程序上传至手机,暴露用户个人信息。

随后,怪兽充电、来电、小电均对外回应称,向市场投放的充电宝不具备任何与被充电设备传输信息的功能。

虽然遭到企业方的否认,但前瞻产业研究院对此分析称,便携充电宝使用的人和地点都在流动,很难保证充电宝的信息安全,如果被黑客借走后进行技术设置,那么后面使用的顾客信息很可能就被轻易窃取,目前的共享充电宝企业还不能完全解决这一难题。

除此之外,快充和电池技术的进步对于共享充电企业而言也是不小的挑战。

街电 CEO 万里也曾表示:“在移动端,快充对于共享充电宝来讲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未来 5-10 年可能真的有充电 1 分钟就能充到 50% 电量的技术出现。” 若是如此,共享充电宝的需求将被大大削弱。

当前,包括小米、OPPO 在内的多家手机厂商都推出了新一代快充技术,甚至有手机厂商推出 125W 快充;并且各大手机厂商在电池容量上也下足了功夫,4000mA 成行业标配。

对于共享充电宝企业来说,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寻找出一条穿越行业周期的出路。“如果还是停滞不前,维持无序竞争的阶段,那么早晚都会被时代淘汰。” 林峰表示。

(张嫣、曹军、林峰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