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脚油门一脚刹车,新能源车企刚扩张就裁员
新能源车企开始裁员,特斯拉和理想汽车也启动了裁员计划。特斯拉计划裁员 10%,理想汽车裁员比例超过 18%。裁员事件反映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困境。此外,威马和高合等公司也早已开始裁员。裁员消息对市场产生了震动,对于理解新能源汽车市场具有重要价值。
理想裁员的消息传出来后,刘敏(化名)暗自庆幸。
去年,她从一家合资车企辞职,想要跳到新能源车企。当时,摆在她面前的选择有两个:一个是薪资涨幅更大的某新势力车企,一个是相对稳定的某大厂造车品牌。最终,在权衡之后,她选择了后者。
“看你怎么选,涨薪 30%,意味着你要接受一个不稳定的工作环境,HR 说不定哪天就通知你走人了。” 刘敏感叹道。
不过,稳定也是相对而已,在新公司的十个月,业务方向换了 3 个,这让她深刻领略到这个行业的 “血雨腥风”——疯狂内卷的同时,又保持着高度危机感。“一脚油门,一脚刹车,出了一款爆款,就抓紧扩张,业绩一下滑,就赶紧踩刹车。”
如今,不少车企开始 “踩刹车”,多家新能源车企爆出 “裁员” 消息。
据《21 世纪经济报道》,理想汽车正在进行新一轮裁员,整体裁员比例超过 18%,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底,理想员工数接近 3.16 万人,以此计算,此轮理想裁员人数或将超 5600 人。
特斯拉也启动了大刀阔斧的裁员。根据媒体报道,马斯克称,公司准备进入下一阶段发展,降本增效尤为重要,需要裁员 10%。目前,特斯拉的裁员已经实施了一个多月,可能至少持续到 6 月。中国区则是裁员重灾区,特斯拉取消了国内应届毕业生的 offer。
事实上,更早的时候,高合、威马就已经开始裁员,甚至公司一度陷入停产的危机。但特斯拉、理想两大头部车企的裁员传闻,还是让市场为之一震。
如何客观地看待这两家车企的裁员?对于理解今天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有着重要的价值。
风光过后的裁员
早在 4 月初,理想 “裁员” 的消息,就开始在网上流传。4 月 3 日,理想汽车发布内部全员公告,宣布对现行的矩阵型组织进行升级。
不过,五一期间的北京车展,让新能源汽车的声势达到巅峰,也冲淡了外界对车企们经营压力的担忧。当时,在理想展台,首发亮相的 L6 车型备受瞩目,雷军和李想之间的互动,被解读为 “雷军被李想锁进车里半小时”,更是引发热议。
频频聚焦在流量的镁光灯下,让人们暂时忘却了 MEGA 的争议,及其负面影响。
事实上,过去几个月,理想过得并不顺利。最新的财报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理想的交付量为 80400 辆,同比增长 52.9%,环比下降 39%;理想汽车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256 亿元,同比增长 36.4%,环比下滑 38.6%。
在车展的喧嚣日渐归于平静后,裁员举动,开始引发了人们对于其业绩压力的关注。更多的裁员信息显示:销售服务运营部门的员工数量将减少超 400 人;招聘部的员工数量将从 200 多人减少到 40-50 人;智能驾驶团队的人数将缩减至 1000 人以内。
“裁员也正常,别说理想了,特斯拉都在裁。” 张婷(化名)向作者感叹。她曾是一家大厂的员工,几年前踩中风口,入职到一家互联网公司和传统车企联合打造的新能源车企。
几年来,她所在的公司,内部也一直在进行架构调整。她认为,对于新行业、新公司来说,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你看,特斯拉利润率那么高,销量那么大,他们也裁员。”
前不久,特斯拉超充团队的命运反转,给张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地时间 4 月 29 日,马斯克在公司内部发送了一份备忘录,宣布特斯拉超级充电团队负责人丽贝卡·蒂努奇和新产品负责人丹尼尔·何将携整个团队离职,该团队约有 500 名人。但没多久,特斯拉开始返聘超充团队的部分员工。
在张婷看来,一边扩张一边调整,正是新能源车企的特点。相对于特斯拉而言,国产新势力经营压力更大,危机感更强。
“特斯拉裁员,目的很明确,就是降本增效。”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颜景辉解释,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过预期。在目前阶段,车企会在扩张过程中,根据自身财务状况,进行组织架构优化和人员架构调整。
在谈到理想裁员的事情时,颜景辉称,李想是一个非常有闯劲同时又很冷静的一个人。
颜景辉认为,特斯拉是自己生产和管理,而国内不少新势力企业还处于合作、代工阶段,需要更多的支出,面临的问题也更复杂。他认为,造车新势力的架构调整需要更大的魄力。
狂卷车型
特斯拉和理想汽车裁员,与大举扩张后业绩未达预期有关。
理想汽车一向是 “活得最好” 的国产新势力。2023 年,理想一共交付 37.6 万台车,全年营收达 1238.5 亿元,与 2022 年相比,实现了 173.5% 的大幅增长。尤为重要的是,净利润超过 118 亿元,是继特斯拉、比亚迪之后,第三家实现盈利的新能源车企。
经营形势一片大好,让一向以谨慎著称的理想汽车 “有些上头”。
2023 年 6 月,在全体员工信中,李想表示,接下来几年,理想汽车的目标是做到中国市场所有豪华品牌销量的第一,交付量达 160 万辆/年。进入第四季度,理想汽车制定了 2024 年销售 80 万辆汽车的目标。
年销售 80 万辆汽车,是 2023 年的一倍,这需要配置更大规模的团队才可以实现。2023 年 9 月秋季战略会,理想确定了大规模招人的计划,随后各部门开始加快招人速度。
公开数据显示,理想的销售服务运营部门,2023 年 7 月团队规模不足 200 人,但到了 2024 年初,已经到了近 1000 人;智驾部门 2023 年初时只有 600 人左右,2024 初同样达到了近 1000 人。
“新能源车企,跟互联网公司很像,顺利的时候,就赶紧跑马圈地。” 刘敏向作者分析。
在刘敏看来,互联网公司的策略是不错过任何一个风口,在新概念、新模式冒头时,便大举招人,拉起队伍。“教培火了搞教培,游戏火了搞游戏,AI 火了搞 AI,搞起来最好,搞不起来的话,队伍原地解散。”
新能源车企移植了这一经营思路,不过,疯狂布局的不是新业务,而是车型。
“狂卷车型”,成为了时下新能源车企的一个特征。在此前,传统车企推出一款车型往往需要很长的周期,一款凯美瑞卖了 40 多年。但这种周期被新能源车企给极大地缩短了,雷军用三年时间 “凭空” 打造出小米 SU 7,更是让不少业内人士为之震动。
“汽车都快被做成快消品了。以前三四个月推一款新车,现在恨不得一个月就要出一款。” 刘敏感叹道。
人海战术则是新车型能够快速推出的保障,但是,不是每一款新车都能畅销,如果新车销量差,背后的团队也将会受到影响。
如今,在新能源车 “饭圈化” 的背景下,一款新车是否能够出圈,充满了不确定性。MEGA 本来是一款被理想寄予厚望的纯电 MPV,但突然被网友拿来与 “棺材板” 对比,使其销量遭遇了滑铁卢。外界也普遍认为,理想的裁员与 MEGA 的销量不佳有关。
事实上,与互联网公司不同的是,车企推新车型的成本要高出很多,开发周期更长,涉及的产业链更多,试错空间更小。
下了牌桌,就一点希望都没有了
“公司今年不会发布纯电 SUV 产品,会放在明年上半年。” 5 月 20 日,在理想一季度财报业绩会上,李想宣布了这一决定。
而在一个月前的北京车展上,李想还曾透露会在下半年发布纯电产品。事实上,在 MEGA 遭遇滑铁卢之后,理想汽车就进入了阶段性的反思中。
3 月 21 日,李想在一封内部信中写道:“过于关注销量和竞争,让欲望超越了价值。” 北京车展期间,理想汽车产品线总裁刘杰也表示:“原来我们的判断太乐观了,对自己预估的增长也太乐观了,所以我们首先要回归健康的增长上。”
“感觉整个行业都比较 ‘上头’。销量上来时,就加快扩张,出高价抢人;业绩一旦下滑,新产品没达到预期,便按下减速键,收缩、裁人。” 刘敏感叹道。
不过,虽然理想、特斯拉的裁员,为这个行业的 “狂飙” 浇了一盆冷水,但 “卷” 仍然是这个行业的关键词。
持续一年多的 “价格战” 尚未出现拐点,不少车企仍在硬撑;小米 SU 7 的正式上市,问界的热销,开始让传统车企直面科技公司跨界而来的挑战;雷军、周鸿祎等人的出圈,更是让整个行业 “卷完价格卷老板”。
而对于人才来说,依然是不少车企所追求的,尤其是智驾和电池领域的人才,非常抢手,即便被裁员了,也不会缺出路。
实际上,就在大规模裁员的同时,理想汽车也在同步招聘。在招聘平台上,他们对外招聘的岗位多达 2000 个,涉及技术、产品、销售、运营、市场、供应链等多个方向。
颜景辉分析称,除了生产成本之外,新能源造车的前期研发成本也很高,这意味着,新能源车企需要追求规模效应,只有销量达到一定规模后,才可以摊平研发和生产成本,突破盈亏平衡点,实现盈利。
而在此之前,车企主要依靠融资来维持运营,就像在踩钢丝,随时都有可能 “死掉”。
近几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大大超出预期,外界一致认为,那个盈亏平衡点的到来,比想象的要快很多,这导致不少人都有些盲目乐观。但实际上,快速发展的同时,竞争也在加剧,大多数新能源车企仍在流血扩张,有的甚至已经倒下。
理想是仅有的一家在 2023 年净利润超百亿的国产新势力,但其持续盈利的能力依然备受考验。对于新能源车企来说,时刻保持居安思危并不是一件坏事。
“在这个过程中,降价也要咬牙撑着,要是撑不下去,下了牌桌,就一点希望都没有了。” 颜景辉说。
本文作者:张伟,来源:棱镜,原文标题:《一脚油门一脚刹车,新能源车企刚扩张就裁员》